【摘 要】大學生就業關系到經濟建設、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關系到高校的健康、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熬蜆I難”和“難就業”的尷尬局面已是中國大學生面臨的難題,通過對大學生就業現狀的分析,高校在辦學定位、人才培養、就業管理等方面應有所觸動與反思,并以此作為驅動與導向,從教育、教學兩方面提出改革舉措,以緩解學生就業壓力、全面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 教育教學 觸動與反思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5-0041-03
就業問題一直以來都是世界性的課題,是有關民生之本的問題,是改善人民生活的前提和途徑。當前我國尤為突出的是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大學畢業即失業,曾經滿懷理想的天之驕子變成了前途渺茫的待業青年,成了社會沉重的負擔,這里有高等教育的原因,高校難辭其咎。因此,把大學生就業問題作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新驅動和向導,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改變大學生“就業難”和“難就業”的尷尬局面,成了中國各類高校的當務之急。
一 大學生就業現狀分析
“找工難!”是當今就業市場上非常流行的一句話。全國每年有超過600萬畢業生待就業,但就業崗位卻有限,致使大學生當保姆、當搓澡工已不再新鮮,甚至連“零工資就業”、“負工資就業”都有了,還有大學生“回爐”上技校的現象。出現這種現象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1.社會經濟因素
我國傳統制造業和農業在國民經濟構成中占有較大比重,服務業則發展相對滯后,從服務業占GDP的比例來看,美國是80%以上,日本是65%,印度也達到50%,而中國僅為40%左右。中國服務業發展的緩慢,一方面降低了該行業提供腦力勞動崗位、吸納大學生的能力;另一方面,缺少發達的服務業,特別是發達的現代服務業的支撐,使中國的傳統制造業遲遲未能升級換代成現代制造業,從而進一步限制了腦力勞動者就業市場的發育。另外,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健全也導致了人才資源的結構性過剩。一些職位待遇較好、社會保障健全、發展空間較大的地區和單位求職門庭若市,如沿海發達地區、行政機關、大中型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科研機構等部門;一些職位待遇較差,社會保障較少的地區和單位則求職門可羅雀,如一些中西部落后地區和中小型私有企業。
2.教育因素
中國教育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重知識灌輸,輕能力養成的傾向幾乎成為頑癥,忽視學生的潛能挖掘和個性發展,僅滿足于制造平庸的“產品”。在人才培養方面忽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很多學校僅重視學生文化素質的教育,其他素質教育則流于形式,很少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最終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心理素質差、社會適應性差,這種現象在中學尤為突出。另外,大學作為學生進入社會前培訓的最后一站,肩負著直接的責任,但目前中國各類型的大學在教育教學上也存在眾多問題,導致大學生就業難,其中最明顯的是專業設置不能及時、靈活地反映社會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專業設置普遍雷同,特色越來越弱化,這勢必造成人才結構性矛盾越來越突出,造成人才的“積壓”,同時培養的學生綜合素質普遍不高,不能很好地滿足社會對復合型專業人才的需求。
3.學生自身因素
大學生就業難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于學生自身,主要表現為以下兩點:(1)大學生擇業觀與人才市場需求錯位。大學生就業的薪資期望與用人單位所提供的實際待遇之間存在著反差,大學生的自我意向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之間也存在著反差。很多大學生頭腦中的精英意識過強,對薪資和職位的要求較高,眼高手低,不能給自己恰當定位,導致高不成、低不就,其中有一部分學生寧愿在家待業或做臨時工作,也不愿意“屈就”。(2)大學生求職心理不成熟,就業挫折承受力差、競爭與進取精神不夠、合作性和冒險性較差、獨立性不強,盲從和依賴心理普遍存在,這些均造成當下大學生“就業難”和“難就業”的局面。
4.用人單位因素
有些用人單位在招人時只追求實用性,以能為企業創造多少價值為目標,認為應屆大學生動手能力差、需花費培訓費用、穩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單位的因素也成了大學生就業難的瓶頸。
二 大學生就業對高等學校的觸動與反思
大學生就業尷尬的局面觸動著整個社會,高等學校作為大學生的直接輸出單位觸動尤為深刻,應積極開展反思與探究,盡快找出原因和出路以緩解大學生就業的僵局。
1.對高校辦學定位的觸動與反思
大學生就業難對高校辦學定位首先產生了觸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有些高校不顧自身培養實力盲目擴招,致使高考錄取率十年間翻了數倍,最終畢業生數量和現有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大學生“就業荒”最終爆發;(2)很多高校在學校規格上盲目冒進,盲目求大,紛紛以研究型高校作為仿效對象,完全不考慮自身具體狀況,更有一些原本就業率很高的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大專院校也仿效研究型大學的培養方式,最終造成學生“不倫不類”,缺乏就業競爭力;(3)很多高校在大環境中盲目跟風,造成定位無特色,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知識能力雷同,最終導致人才結構性過剩。
2.對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觸動與反思
大學生就業難直接折射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1)高校的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之間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錯位。有的高校盲目追求熱門專業,專業趨同現象嚴重,造成人才供過于求;有的高校市場靈敏性不夠,專業劃分過細,專業無特色,教育無特點,學生無特長,專業不能適應市場變化,結構性矛盾突出;有的高校對一些冷門、社會需求少的專業,不作及時調整,導致學生一畢業就失業。(2)高校的學科結構、課程設置、培養模式、實習制度嚴重滯后于產業結構調整,培養模式仍沿襲精英路線,強調知識灌輸,偏重于理論教育,不重視對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的培養,致使部分大學畢業生缺乏實踐經驗和操作應用能力,知識面狹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較差,總體素質水平無法滿足社會發展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造成了結構性就業難和素質性就業難并存的狀況。(3)部分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缺失明顯,缺乏誠信和吃苦精神,同時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實踐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新能力不夠。(4)學生就業心理準備不足,出現種種心理偏差,甚至產生嚴重的就業障礙。
3.對高校就業管理工作的觸動與反思
大學生就業難從很大程度上對高校管理工作也有不少觸動,特別是就業管理工作。目前高校就業服務體系的不完善導致就業指導工作不得力,大多數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的就業指導內容空洞、形式單一,缺乏系統性、針對性和科學性,沒有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擇業觀、職業觀、誠信觀和創業觀教育,自主創業教育方面尤為薄弱,畢業生就業信息系統和就業服務體系不完善,大學生獲得就業信息的渠道比較窄。另外,學生就業指導老師水平參差不齊,缺乏專業經驗和業務能力,高素質的專業職業指導老師較少,沒有把人生職業規劃和對學生的就業指導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不同的就業指導和規劃,沒有建立完善的大學生生涯規劃體系。
三 大學生就業——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驅動與導向
近年來,各高等院校一直在探索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途徑,但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便是高校的教育教學改革沒有聯系社會經濟動態、學校自身狀況、學生需求,只是互相效仿,人云亦云,致使畢業生毫無特色。對此,高校作為培養單位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高校應及時把當前的就業“寒冬”當成新的驅動和導向來進行教育教學改革,有的放矢,積極創新,打造品牌和特色。
1.以生為本,加強高校進行合理的辦學定位
高校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境況必須加強自省,不同層次的高校在進行辦學定位時,必須堅持以生為本,聯系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學校自身特點,不能盲目冒進和跟風。只有各個層次、各個類型的高校進行了合理的定位和有特色地辦學,學生在層次結構和知識能力結構上才能有所區分,這樣才能滿足社會多樣化的人才需求,大力緩解結構性人才過剩的局面。同時,高校合理的辦學定位有利于打造個性化的人才培養體系,從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2.全面推進,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就業競爭力
要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學生就業競爭力,不僅要提升學生的專業素養,還要養成其良好的非專業素養,只有全面推進,打造“全才”、“通才”才能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不被社會淘汰。
第一,專業素質培養。首先,靈活設置專業,突出學科優勢和特色。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下,中國經濟不斷改革和深化,經濟結構的快速變化使各行各業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所以各高校要根據整個經濟發展的情況,積極研究和預測未來人才的需求,調整專業結構,確定招生專業和比例。同時各高校在專業設置上還應考慮自身的學科優勢,在培養學生扎實基本功的基礎之上培養學生的強項,使學生能夠適應新形勢下專而精的競爭要求。其次,以綜合化、實踐化為標準,優化課程設置。當今社會需要復合型專業人才,因此,在課程設置上應凸顯綜合化和實踐化:(1)合并若干門學科,開設一些綜合性課程及系列課程;(2)使課程結構綜合化,設置靈活多樣的課程,把基礎教育和專門教育,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穿插起來,相互滲透,以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3)加強實習實踐課程設置,規范畢業實習的管理和監督,將學生的實習基地、社會實踐基地與畢業生就業基地建設結合起來,搭建畢業生實踐平臺,增強其核心競爭力。最后,產學研結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高校產學研結合,即充分利用學校與企業、科研單位等多種不同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以及各自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把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這從根本上解決了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縮小了學校和社會對人才培養與需求之間的差距,增強了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第二,綜合素質培養。高校要在立足大學生專業素質培養的同時,高度重視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把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努力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促進大學生充分就業、優質就業奠定基礎。高校要將綜合素質教育列入人才培養方案并給予相應的學分,從課程設置、組織機構資金支持上保障綜合素質教育的順利開展;另外,學校還要不斷探討和研究綜合素質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把大學生道德教育、心理健康輔導、素質拓展訓練以及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有機結合,構建完整、科學的綜合素質教育平臺。
3.為生服務,高校就業管理工作進一步人性化、溫馨化
在當今大學生就業遭遇困境的形勢下,高校就業管理工作應進行全面改革,進一步人性化和溫馨化。(1)應開展全程化職業教育,針對不同年級的特點,分階段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通過開展職業能力、職業傾向、職業適應性測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2)以實習基地等實踐平臺為基礎,加深學生對職業的認識,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職業發展觀,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自我評估和職業開發;(3)打造職業技能培訓平臺,對畢業生進行求職技巧的實戰性指導,調適其求職心態,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4)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平臺提升就業服務質量,實現高校畢業生就業管理與服務的自動化;(5)學校作為推薦者應為學生在應聘過程中遇到不公正的待遇進行實時維權。
參考文獻
[1]郭亮.從就業危機看大學生就業危機教育——兼論大學生就業危機教育的缺失與建構[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2)
[2]羅崢、方平、付俊杰等.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結構初探[J].心理學探新,2010(1)
[3]門瑞雪、陳軍.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10)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