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教育已成為了現代發展的熱點問題,尤其是高中信息技術教學?,F階段,不斷開創信息技術新課堂,在課堂上學習博客,能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多種創新教學評價方式有機結合,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確保其全面發展。
【關鍵詞】博客 高中 信息技術 應用 優勢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5-0110-01
近年來,在教育教學領域,博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發展,尤其是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要以增強學生信息素養為立足點,促使學生了解并把握信息技術及技能,實現個性化發展。同時,經由信息技術強化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寬學習視野,積極創新,能幫助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挖掘學生潛力,實現教學互長的目的。筆者綜合自身多年來的教學經驗,立足于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角度,深入探究課堂中引入博客元素的價值與意義。
一 彰顯學生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以博客為學習平臺,可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當學生步入信息技術教室后,按照教師要求,參照本節課學習目標、任務及學習方法,打開學習資源欄目,可進行自主學習。從學習資源類型出發,主要包括文本、圖片、視頻、動畫等;立足于學習資源內容角度,匯集了所有與課程相關的知識講解、參考資料、學習心得、相關趣聞、發展簡史等材料。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在欄目中記錄自身學習過程,遇到難題時,可在設置的學習幫助欄目中尋找滿意答案。若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可在“問題求解”欄目中進行請求發布。學習任務完成后,可尋找網絡資源,經由網絡資源鏈接打開相關網頁,進一步學習本節課有關知識,拓展學習空間,并記錄在欄。
博客系統主要結合了RSS聚合器技術,所有學生發布的內容均可送至教師博客中,每節課完畢后,教師可經由博客查看學生學習進展與課堂作業完成情況,并予以系統評價與鼓勵,指出相關問題。從整個課堂學習過程中可見,學生可依據學習目標,基于現有知識與學習能力擇取學習任務,自主掌控學習進度,自我監控與調適,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彰顯了其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二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從本質上來講,博客為學生個人課堂學習提供了一個綜合平臺,學生在博客上進行學習,經由學習目標、內容查詢可獲取并深化新知識。遇到學習問題時,經由交流協作,或借鑒他人學習經驗,可對自身學習行為進行及時調整,并建構全新的知識體系,這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吻合。此外,借助博客平臺進行學習,屬于一個探索過程,學生通過知識的獲取、借鑒、交流、歸納與反思,完成學習任務。另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實現了自我審視、調控、評價與提高,有助于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 提升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
博客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個性發展空間,有助于提升學生自我學習意識與能力。具體而言,在博客平臺上,經由老師提供學習目標、要求的前提下,學生可借助大量的學習資源進行學習,并不斷解決學習難題。通過示范激勵與老師的在線協作,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诖藢W習環境影響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學生通過結合自身特點,基于學習要求許可調整自身學習進度與策略,從而高效快速地完成學習任務。課外學生可登錄學習博客,進行自主學習。從整體角度上來看,博客創造的個性學習空間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促使其獲取成功體驗。
四 建立師生相互學習的網絡學習共同體
以博客為學習平臺,師生共構網絡學習共同體,在共同體內,教師屬于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咨詢者,學生屬于學習的實踐者、探索者,共同體成員間進行協作,不斷交流學習體會,共享學習資源,基于相互學習、激勵下可實現師生互長的目的。
五 優化評價方式
在博客平臺上,學習評價具有動態性與多元化,屬于一個開放性互動活動。具體而言,小組、老師、同學、自我評價相互結合,同時階段性與過程性評價相契合,貫穿于每個學習環節中,重視學生個體差異,對學生具有激勵與促進的作用。在這個多元評價系統中,針對過程性評價標準而言,重視學習目標完成情況、進展順利與提高程度及綜合能力發展程度,以培養學生交流合作意識與能力為目標,適當調適學生學習不良心理與情感,從而深入反映每個學生的學習態度。教師借助評價活動,可對學生進行針對性輔導,提高其自我學習能力,有助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六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將博客引入課堂學習中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有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增強其合作交流能力與綜合學習能力,實現自我個性發展。但在應用過程中,必須要關注學生信息素養個體差異,完善課堂調控策略,積極組織課堂學習資源,揚長避短,這樣才能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博客的優勢,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涂雨露.基于微博的教學專題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2
[2]張亞琳.基于Moodle平臺的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實踐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