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是對已結課題“中小學生實驗活動與實踐能力關系的研究”的總結論述。根據作者的實踐觀察和總結,認為合理開展小學生的實驗活動,有利于對其主動性、創造性和潛在智能的開發和培養,從而更有利于合理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鍵詞】科學課 實驗活動 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5-0112-01
小學科學課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科學啟蒙課程。實驗教學在小學科學課的學習培養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小學科學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對周圍世界的探究興趣,所以其實驗內容也必須是與學生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的。讓小學生用符合自己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認知科學,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科學,這對培養學生的動口、 動手、動腦能力,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具有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科學教學中,合理開展科學實驗活動,無疑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最好途徑。如何合理開展小學生科學實驗活動,達到教學目的,筆者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究。
一 開展課前預習,注重觀察能力
小學科學實驗課程是科學的啟蒙課程,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才能達到全面發展,提高小學生科學素養。觀察是人類認識大自然、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筆者認為只有提高了觀察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培養其實踐能力。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方面,應力求讓他們學會觀察方法。對學生開展課前預習,引導學生自學課本中的實驗提示,可以讓家長幫助學生理解實驗內容,進行簡單的實驗。學生們遇見別的事物需要觀察比較時,他們會用學過的先觀察外部隨后進行內部觀察的方法。觀察是實踐的前提,興趣是創新的動力。通過課前觀察,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培養實驗興趣。針對小學生實驗興趣不穩定、觀察不全面的特點。要十分重視課前的有效預習,提高觀察能力,進而促進學生興趣的培養和利用。
二 做好課堂實驗,提高操作能力
通過學生課前預習與觀察、實驗材料的搜集、實驗結果的初步對比,筆者認為學生已對實驗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師應該給予學生修正指導,而不是簡單的填鴨式教學。讓學生引導老師,老師指導學生。在互動中,幫助學生找出問題所在,從而解決問題。在實驗課堂讓學生多動手實際操作,按照自己提前預習和自己的思路做實驗。如《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中,我們所借助的實驗器材是蘿卜、橡皮、小鐵釘等材料,盛水的工具也是用水杯、臉盆等,選擇的實驗工具不盡相同,選擇的方式也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但沒有對與錯之分。在提高學生操作能力的同時,老師應該規范學生的實驗操作程序,讓學生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必須注意的問題等。
三 營造課后環境,培養實踐能力
筆者認為小學科學實驗與科學實驗應有一定的區別。小學科學實驗的目標要小而實際。實驗內容既要貼近現實生活,又要簡單方便。課堂實驗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幫助學生了解生活,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有這樣的實驗才能打動學生,真正調動孩子學習的熱情和內在動力,讓學生課后有興趣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實驗。教師要根據實踐應用性,設計出和諧有效的科學實驗活動。如教學“電磁鐵”一課時,通過實驗證明,學生們知道準備大鐵針、導線、電池等材料,按照老師的實驗方法,就可以制作出電磁鐵,接通電后就會有磁性,可以吸引鐵制品。在生活中再遇到找不到細小的鐵制品,而手頭又沒有其他工具時,可以制作電磁鐵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小學生需要接觸生活,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應切合實際地引導學生走入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實踐能力。試想如果學生利用在學校學到的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此時家長又給予了一些表揚,那么學生對于科學的認識以及學習就會更加積極。
四 激發實驗興趣,發展創新能力
激發實驗興趣其實就是調動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盡可能地為學生創造科學探究的情境,讓學生認識實驗設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如小苗的誕生一節課,如若教師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解釋小苗是怎么誕生的,這樣的教學效果不會太好。學生只知道種子發芽需要水,而其他的需要卻不知道。筆者讓各組設計好實驗,把他們認為需要的條件寫出來,然后回家觀察。實驗結束后各組對比,學生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學生參與了整個實驗的假設印證過程,促進了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每位科學教師如果能夠做到讓學生課前了解,課上操作,課后實踐,走入學生心理和生活,科學實驗課肯定會上得很精彩,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就會得到激發,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饒琴.重視小學科學實驗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25):166~167
[2]馬一兵.小學科學實驗設計的研究[D].長春師范學院,2011
[3]劉景武.談如何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3(3):76~77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