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作為滲透于課堂教學每一個環節的評價語言,應該用真誠的贊美,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用耐心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用巧妙的點撥,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從而達到教師評價語言的高效。
一 真誠贊美,點燃熱情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以正面引導。”
如我在執教快樂的節日這一課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節讀給同學們聽,其中有一個學生在練習時,面帶微笑,一邊讀一邊搖頭晃腦,那豐富的表情、惟妙惟肖的語調別提有多美妙了。于是,我對全班學生說:“剛才老師發現了一個朗讀大王——占××同學,她讀的時候表情豐富,讓老師都陶醉了。”聽了我的話,被我賞識的學生讀得更起勁了,其他學生也模仿著興趣盎然地讀開了,接下來舉手朗讀的學生表現也越來越好,有的聲情并茂,搖頭晃腦;有的邊讀邊做動作表達自己對課文的感受……
為了讓全體學生品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教師在評價時要竭力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哪怕學生的發言中只有一個用得好的詞、只有一句說得好的話,也要立即給予真誠的贊美。如“你這個詞用得真準確!”“這個句子真美!”甚至可以鼓勵他們“發言聲音響亮!”“你很自信!”“你敢于發表自己意見,這是值得肯定的!”這樣可以讓每一個學生意識到教師在時時關注著他的細微進步,并和他一起分享這種進步帶來的快樂。
二 耐心引導,激發潛能
心理學認為:“學習是學生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課堂評價語言的功能不僅在于激勵,更在于引領方向。當學生的發言出現問題時,不能一味地予以表揚,要對學生懷有殷切的期望,在耐心地引導后盡可能再給他一次嘗試的機會,幫助學生修正錯誤,樹立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潛能。
我曾觀摩過這樣一堂一年級語文課,課上老師對學生發言的評價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個男同學起來讀一段課文,讀得很不好,漏字、添字而且磕磕巴巴。于是,老師說:“你很有勇氣,很高興聽到你的朗讀,但有幾個地方要注意一些就更好,(教師指出錯誤)你愿意再讀一遍嗎?”學生又讀一遍,錯字、漏添字情況好多了。“你讀得有進步了,聲音要再響亮些,讓每個人都聽到就更好了。”孩子很樂意地又讀了一遍。“讀得好,響亮、流利,如果速度放慢一些,注意停頓、掌握語氣就更棒了。”孩子又讀了一遍,讀得非常棒,“讀得真好,掌聲送給你!”教師帶頭鼓掌,孩子開心地笑了…… 這就是一次在老師的耐心引導下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并最終讓學生體驗到成功快樂的課堂評價。
又如我在批改學生的作業時,對于學生不會做或做錯的題目從來不會打一個紅色的“×”,而是用一個“?”代替,等學生訂正后再打上“√”,并把扣掉的分數加上去,最終呈現在作業或試卷上的分數都是“100分”。我還經常在作業的后面用留言的形式寫評語:“今天怎么啦,態度不夠認真啊?”“孩子,你的進步真大啊!如果字再寫得漂亮些,那就更棒啦!”……我想,這些生動、親切而又充滿期待的評價一定會悄悄地化解學生學習中的尷尬,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的心靈,他們自然會更加認真地投入到學習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出學習潛能。
三 巧妙點撥,實現提升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必須首先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特別是當學生的價值取向與教材、與教師的理解有偏頗時,我們要寬容對待,巧妙點撥,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尊重與賞識,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
如我在執教三年級冰心奶奶的吹泡泡一文時,引導學生讀課文的最后一段,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沒想到一個學生站起來問:“老師,課文是寫吹泡泡的,把這件事的過程寫清楚就可以了,我不明白這一段想象與課題題目‘吹泡泡’有什么關系?”
無疑,這個孩子沒有理解作者在想象中體會到的情感。但我并沒有急于否定他,我說:“你說出了自己的想法,說明你有自己的思考,其他同學怎么看?”學生們紛紛談論想象如何讓文章更美,我抓住文中的省略號繼續追問:“是啊,冰心奶奶小時候就有這么豐富的想象力,你們討論一下,她還可能想到什么?”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著:“她在想吹泡泡太有趣了。”“可能想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也許泡泡帶著她的愿望飛到了很遠很遠的地方……”那個提問的學生也舉手了,他說:“我明白了,冰心奶奶通過她豐富的想象,讓我們也體驗到了吹泡泡的樂趣!”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我通過點撥開發了生成性的資源,把課內發生的意外“枝葉”,巧妙地嫁接到學生學習的“主干”上去,幫助學生掌握了表達的方法,體驗到文字中所蘊含的情感,激活了學生無限可能的創新思維,從而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