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教學在復習舊詞、學習新詞、擴大詞匯量、鍛煉思維方式等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小學生英語學習聽說能力較強,讀寫能力較差,這嚴重影響了小學英語與初中英語教學的接軌。教師總以為閱讀課就是看文章做題目。學生看懂了,題目做對了就達到了閱讀教學的目的。這其實是對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一種誤解。教師不是在教閱讀而是在教學生應試。
小學階段教師的任務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使學生形成一定的閱讀策略,做題目顯然不能達到這些目的。有的老師過分注重了測試,忽略了閱讀的過程,一開始就讓學生默讀、對答案,對大聲朗讀避之不及。這不但違反了小學生認知特點,也是對小學閱讀教學的誤解。筆者經過一年多的探索、實踐、反思、總結,有了些許感悟,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點滴體會。
一 閱讀教學的內容
以前為了怕學生不明白,閱讀課上把所有生詞逐個教會,每個句子解釋清楚,結果把閱讀課上成了精讀課。專家認為,閱讀課不但要教閱讀,而且要教語音、教語言。從字里行間發掘出可以教的東西,如發音、語法、文化等,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從文章中發現為什么?希望學生們從中學到什么?所以確定教學目標是閱讀教學的首要任務。然后根據學生的年齡、認知水平選擇合適的語言點及閱讀策略。
二 閱讀教學的方法
1.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習慣
學生閱讀之前教師應及時給學生提供有關課文內容的背景知識材料和預習練習,指導學生預習。背景知識材料有助學生理解課文,也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其視野。預習練習能使學生明確預習目標,使預習有的放矢。
2.發展學生初讀預測能力
在學生預測故事之后,就是老師帶領學生閱讀了解故事的最好時機了。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初聽故事內容,并結合故事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讀(這時對學生的要求應該著重于耳朵聽錄音,眼睛看文本)。教會學生必要的閱讀技巧和方法是首要的,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展開細讀復述環節
教師和學生一起再次細讀故事,分析故事中人物、情節的戲劇性變化,同時在文中尋找出上一環節教師提出問題的答案,教師對學生的答案進行檢測。教師檢測時要照顧到學生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并注意對學生的引導和評價。然后再和學生一起找出文中的關鍵詞和關鍵句,并擬出故事的提綱。這樣做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并掌握閱讀技巧,這也為后面讓學生復述故事做好了鋪墊。
4.指導學生聽讀體驗
在前面環節的鋪墊下,學生對故事已有了較全面的了解。這時教師播放錄音,讓學生帶著感情跟讀。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聽讀能力,在朗讀的過程中體驗角色感,讓學生從情感上更進一步地走進故事。
5.精心設計練習,積累語言
復述、背誦閱讀內容。復述或背誦短文既可以檢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善于積累的習慣。在學生閱讀后,教師應設計一些鞏固練習題,考察和培養學生語感和教會提煉中心思想。
6.組織表演,體驗情感
表演前教師先做示范,并提醒學生注意人物的情感、語言、動作、表情等,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借助一些現有的物體做道具輔助表演。這種教學方法學生較為喜歡,既可以保持學生閱讀的趣味性,又可以鍛煉學生編排、設計、表演等多方面的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小組合作能力。
三 閱讀教學的課外拓展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及認知特點:遺忘快,靈活運用語言的能力差,在缺少說英語環境下將英語學好,必須依靠課堂、教材外的大量語言信息的輸入。所以,教師首先要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通過具體的活動,如統一的課外閱讀時間,在全校開展英語課外閱讀,并在英語活動期間進行評比,形成愛讀書、讀英語書的熱潮。其次要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促進英語教學的有效性。小學生的詞匯量小、社會經驗不足,因此閱讀指導要從詞匯積累開始,指導學生將學到的單詞用摘抄的辦法積累起來,還要選擇適當的閱讀材料,難度要適當,有趣味性,使學生有興趣、有信心繼續進行閱讀。還可以開展合作學習,把成績好的同學和成績一般的同學編在一個小組,大家分工合作查閱生詞等,提高閱讀速度和效率。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切忌操之過急。興趣是動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前提,必要的閱讀技巧指導是關鍵。教師應訓練學生從讀字母、讀單詞、讀句子入手,過渡到讀故事、讀短文;從拼讀、認讀到朗讀、閱讀,循序漸進,并要與聽、說有機結合,才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