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每個人而言,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是閱讀,尤其是學生。因此,就需要在語文教學中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而這種能力的提高,正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如何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呢?
一 教會“查”與開展“讀”
“查”,即查閱字典、詞典等工具書,在閱讀過程中用“查”來掃清學生的文字障礙,從而幫助提高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這就需要教師首先教會學生查字典的方法。如用音序查字法:先查找音序(聲母大寫),再查找音節,然后到相應的頁數找到這個字或詞,并了解它的含義。用部首查字法:先找出所查字的部首,再數一數去掉部首剩下的部分有幾畫,然后在部首索引中找到這個字,最后根據這個字后面標注的頁數,在字典中找到這個字弄清讀音與含義。其次,讓學生養成查字典的習慣,教師要經常提醒學生在遇到不認識的字或不理解的詞語時一定要查工具書,直到學生養成習慣。這樣就能使學生順利的閱讀文章。
“讀”,即教師要求學生朗讀所學習的每一篇文章及課外書。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幫助學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口頭表達能力。教師可采用教師范讀、學生范讀、學生齊讀、分角色朗讀(人物對話)等方式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師要認真開展“查”與“讀”活動,使學生對文章的基本內容有一個大致地了解,從而為學生閱讀文章后答題打下基礎。
二 復述文章內容
“復述文章內容”就是學生在“查”與“讀”之后,用自己的話來講述文章內容的一種閱讀能力訓練模式。有以下幾種方式:(1)詳細復述,即要求學生按照文章的原意全面細致地講述。(2)扼要復述,即要求學生用概括而簡潔的語言講述文章的主要內容。(3)創造性復述,這是一種較高要求的講述方式,適合于較高年級的學生。在這種講述訓練中,或改變文章的人稱進行講述,或改變文章的角度進行講述,或換成另一種體裁進行講述,或對文章內容進行擴充……
語文教師長期堅持對學生進行以上各種閱讀復述訓練,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而且能快速、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理解文意和閱讀后答題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 抓好“兩比”
“兩比”是指對比閱讀訓練和比賽閱讀訓練。對比閱讀訓練,是語文教師組織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對照,培養學生較高閱讀能力的有效訓練方法之一。對比閱讀的方式較多:(1)從訓練內容上看,認讀字、詞,可進行辨形、辨義的對照比較,如《翠鳥》一課中,原文“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上疾飛”換成“翠鳥叫聲清脆,愛貼著水面上飛”,把“鳴聲”換成“叫聲”,“疾飛”換成“飛”,讓學生進行對比,看一看哪個詞應用得更恰當。(2)理解詞句,可進行調換詞語和變換句式的對照比較,如《南轅北轍》一文中,“馬跑得越快,離楚國不就越遠了嗎?”與“馬跑得越快,離楚國就越遠了。”讓學生進行比較。(3)理解文章結構,可以將不同文體的文章進行對照比較,理解文章的不同寫作特色,可將不同作者或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文章進行對照比較。
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教師針對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文章,進行各種對比閱讀訓練,就能更好地辨別文章內容、表達的優劣、風格的差異以及文體特色的區別等,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比賽主要作用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熱情。教師要落實好閱讀比賽,須根據學生的實際年齡和心理特點選用不同方式,低年級的學生可以開展識字比賽、朗讀比賽、速讀比賽等;高年級的學生除進行限時速讀外,還可以采用讀書演講比賽等方式。
四 討論與綜合歸納
討論,即在語文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共同對一些疑難問題的研討。討論的形式多種多樣,如在學習《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課時,教師提出“課文的題目是什么意思?”“最后把‘?’拉直變成‘!’,找到了真理。這里的‘?’指什么?‘!’指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等問題時,學生們可以同桌討論,小組討論,自由結合討論,學生與教師研討等。這種閱讀訓練,有利于師生交流,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激發學生興趣和熱情,能起到集思廣益、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的作用。
綜合歸納,既是教師引導學生對討論的問題進行總結,也是教師對學生討論后的總結評價。有討論而無總結,學生的閱讀效果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如,在學生討論完《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第二個問題后,讓學生歸納之后匯報:“句中的‘?’是指從生活的細節中發現并提出的疑問。‘!’是指經過長期的不斷試驗、研究,解答了心中的疑問,得出了結論。這樣寫的好處是增加了文章的趣味,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用符號而不用文字進行敘述,增加了文章的科學性。”然后教師總結歸納。綜合歸納的作用在于教師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思維,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
以上是本人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淺顯看法。總而言之,教師有效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訓練方法有很多,但最需要強調的是:教師一定要依據語文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持之以恒。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