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很多人對《長大后我就成了你》這首歌還記憶猶新?!靶r候,我總覺你很神奇,你把所有的難題變成樂趣……”教師是什么,在孩子心靈中,教師就是將一個個難題變成樂趣的使者,要成為快樂的使者,就要在教學活動中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有轉變自身的角色意識。正如新課標指出的:“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蹦敲慈绾尾拍軇撛O有效的教學氛圍,為學生富有個性的思考、自主的實踐探究搭建平臺呢?下面就本人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 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促進動手參與
新課標指出:“課程的內容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的特點要貼近學生實際,有利于學生體驗與理解、思考與探索。”數學知識的本身是枯燥無味的,教學情境的巧妙設計無異于在其中添加了調味劑,于是學生的學習自然就變得有滋有味了。
例如,在教學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豎式計算時,以往的教學是一味枯燥地講算理,先用除數試除被除數的百位,百位不夠再試除前兩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寫在哪一位的上面。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一遍遍的背誦中消耗殆盡,但并不理解。而我在課堂中創設了這樣的情景:用課件出示三個箱子(內裝十捆鉛筆),接著出示五捆鉛筆,最后出示兩根鉛筆。接著我興奮地說:“要把這些鉛筆分給兩個班的學生,你有辦法既快又公平地分下去嗎?”于是學生們紛紛展開討論,最后他們得出,先把其中的兩箱一個班分一箱,然后把剩下的一箱拆開變成十捆再與剩下的五捆合起來一個班分七捆,最后把剩下的一捆拆開與剩下的兩根合起來使每班分得六根,至此既快又公平。接著我在黑板上用豎式幫助孩子們再現分配的全過程。學生自然地理解了當高級單位不夠除時要轉化成低級單位接著除的道理。這樣的課堂不需要教師太多的說教,結論的得出完全來源于孩子們的主動探究,不再是機械的記憶。正所謂聽了就忘記,看了就記住,只有操作了才理解。
二 精心設計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愛學、樂學、想學的直接動力。學生一旦對某件事產生興趣,就會孜孜不倦地學習,興趣更濃,能達到廢寢忘食的境界。如果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時,就會在無意中形成這種內在的動力,積極參與學習。因此,教師應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千方百計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學生對學習的內容感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自動地調動全部感官,積極主動地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利用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這一特點在異分母分數比較大小這一課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環節:唐僧師徒剛走過火焰山頓覺有些口渴,這時師父命悟空去打點水來,只見孫悟空一個筋斗云來到一片西瓜地選了一個又大又圓的大西瓜背著就回來了,師父說:“八戒胖給他分二分之一吧,悟空我們每人分四分之一好不好?”這時八戒一個勁地搖頭說:“不,師傅你又偏心,我也要四分之?!币欢喂适率箤W生們聽得津津有味,逗得他們哄堂大笑,繼而引發了深深的思考,到底二分之一大還是四分之一大呢?學生們不得不拿出手中的學具操作起來。
三 運用生動形象的比喻建構數模
本次修改過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在數學課程中,應當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p>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學生體會和理解數學與外部世界聯系的基本途徑,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應用意識。
在小學一二年級所學的加減、乘除法應用題是后續學習的基礎,而兩步以上的應用題正是基于這一基礎而形成的,所以能夠很好地理解每一種題型的結構特點、建構數模,是以后能順利解決多步計算應用題的關鍵所在。例如媽媽帶了100元錢,買了7盒飲料,找回37元,每盒飲料多少元?在這道題中,花去的錢既是總數的一部分,又是飲料的總價,這一點不便于學生理解,這時我就把花去的錢比作“爸爸”,在奶奶家中爸爸是兒子(一部分),可是在你家中爸爸卻是一家之主。這樣學生就會很容易地分辨出題中的數量關系了。
形象的比喻能起到畫龍點睛之效,繼而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線條并構建出相應的數模。
四 變抽象為形象,玩中學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低年級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心強。因此,在教學中我時常設計一些動手玩的環節,有目的地組織學生觀察、思考,引導學生從形象具體的演示、操作中抽象概括出規律。這樣,既可以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又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欲望。
眾所周知,低年級都是用擺小棒的方式進行加減法教學的,可是即使抽出了算式學生也很難記住,為此我設計了這樣的課堂操作環節:用五個手指手擺出各種姿勢,看看像什么?有的學生擺出了手槍,我順勢點撥:這是算式2+3=5,繼而學生就會記住5-3=2;5-2=3,再如在教學7的組成時,我讓學生用手中的小棒,發揮想象力,擺出各種圖形,以利于學生的記憶與應用。如,三角形下面再擺一個正方形就是一座小房子,讓學生將3、4、7建立聯系形成3+4=7;7-3=4;7-4=3的表象。
總之,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課堂活動作為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認清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樂意并積極地投入到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真正實現把所有的難題變成興趣的目標。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