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歌多版,以聽導唱,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教師應該盡一切可能給學生提供各種類型、風格多樣的音樂體驗,盡力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具有音樂審美鑒別能力的音樂聽眾;讓學生快樂著、歌唱著!
【關鍵詞】一歌多版 聆聽 感受音樂 參與 合作 創造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5-0158-02
同一首歌,大家唱!怎樣唱出別樣情?一歌多版,以聽導唱,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教師應該盡一切可能給學生提供各種類型、風格多樣的音樂體驗,盡力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具有音樂審美鑒別能力的音樂聽眾;從而讓學生快樂地歌唱!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我們必須調整音樂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堅持下列音樂審美教育的基本原則:教學中,聽賞為主線,充分揭示音樂要素(節奏、旋律、音色、和聲、力度、速度等)在音樂中的表現作用,讓學生親身感受到音樂中最激動人心和極具表現力的部分,而不是進行枯燥的、單純的技巧訓練和灌輸死記硬背的知識。
一 以聽帶練,激情趣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應以整體聽賞的方式來體驗音樂,理解“整體大于元素的總和”這一心理學原理,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產生情緒的反映和情感的體驗,而不是將音樂的各種構成元素支離破碎地講授。
二部曲式的《郵遞馬車》,由作曲家古關裕而、詞作家丘燈志夫作于1951年12月。上課伊始,簡短的介紹過后,首先給學生聽賞由中島美雪演唱的日語版本:歌曲洋溢著歡樂的情緒,原汁原味的演唱,很快就把學生帶入了歌曲特有的意境。
《郵遞馬車》1952年由日本歌手岡本敦郎演唱得以廣泛傳唱。20世紀70年代在我國逐漸傳播開來。歌曲B樂段(第25~50小節)前半部分曲調比較舒展,后半部分用男女聲交替演唱“聽啊!”、“看啊!”,配上不斷跳躍的旋律,把生活在邊遠牧場上小伙子們和姑娘們希望郵遞馬車快點帶來信息的心情,描寫得十分生動傳神。接著,筆者給學生播放了由老一輩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的“中日雙語版本”:邊聽邊想,這個版本與先前教材配套里的普通話版本,在“聽啊!”、“看啊!”處的演唱有何不同?
(教材曲譜)
(朱逢博版本)
通過靜心聆聽比較,找到了旋律骨干音,學生們很快便學會了原有的旋律;還在老師的指揮下,把兩個版本的唱法融合成了此起彼伏的二聲部的合唱小片段,充滿希望的嘹亮歌聲油然而起。
緊接著,播放由“八只眼組合”演唱的歌曲版本,適時提問并重點聽賞A樂段:歌曲前奏、配器有何特點?分句或樂句尾部長音的演唱運用了什么手法?無須老師贅述,音樂響起,伴隨著清脆快樂的口哨聲,在打擊樂模擬的馬鈴的伴奏下,仿佛遠處馬車駛來,生活在邊遠牧場上小伙子們和姑娘們正翹首以盼!緊接著“八只眼組合”的“長音加花”伴唱的演唱形式,更引得孩子們模仿哼唱個不停;還情不自禁
的做出揚鞭、催馬、送信忙的樣子,悠然自得、樂在其中。
古人曾說:言之不足詠之歌之,詠歌不足舞之蹈之。好一派熱鬧的景象!
二 以聽引唱,巧拓展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學習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是欣賞主體的感情和音樂中表現出來的感情相互交融、產生共鳴的過程。師生交流、生生交流,老師不再唱獨角戲。
《友誼地久天長》是一首非常出名的詩歌,原文是蘇格蘭文。《Auld Lang Syne》是18世紀蘇格蘭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根據當地父老口傳錄下的。這首詩后來被譜了樂曲,亦被多國填上當地語言。在經典電影《魂斷藍橋》中,此曲被用作為主旋律,也因此流傳于世。
《Auld Lang Syne》中文譯名為《美好的往昔》。當《魂斷藍橋》主題曲片段在教室響起的時候,悲傷凄美的情緒立刻彌漫開來。學生們紛紛表示要學唱歌曲的英文版本。趁熱打鐵,我為學生播放了英國達人秀草根歌后——蘇珊大媽的《Auld Lang Syne》初上賽場的視頻演唱版本:蘇珊大媽一亮歌喉、一鳴驚人,一下子震住了在座的同學;特別是剛剛還以貌取人,甚至嘲笑她是個賣菜老婆婆的……情不自禁地聽著、感受著、模仿著;老師只是帶唱個別連讀、略讀的演唱難點;英語口語好的同學,還主動請纓當起了英文歌助教呢!
在很多西方國家,這首歌通常會在圣誕夜演唱,象征送走舊年而迎接新年的來臨,它的主調并沒有中文版本那樣感傷。瑪麗亞·凱麗(Mariah Carey)最新圣誕單曲《Auld Lang Syne》,無與倫比的曲風,值得推薦。
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穿著打扮大相徑庭。如何才能讓學生喜愛,又讓學生身臨其境般地領略這首歌帶來的圣誕氣氛呢?我在向學生播放視頻前,用了這樣的開場白:“天使的面孔、魔鬼般的身材、海豚般亮麗的高音,她就是歐美流行樂壇的天后——瑪麗亞·凱麗(Mariah Carey)”。課后,很多同學回家跟爸爸、媽媽做了交流;有的還上網搜索了瑪麗亞·凱麗的資料,并做了一個PPT集錦帶回班里與同學們分享:瑪麗亞·凱麗,流行天后苦難的童年……至此,一顆忐忑的心總算放了下來,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呀!
學生們余熱未消,紛紛請戰要來個“copy不走樣”的模仿秀:英語歌唱能力特強的孩子,在同學們的簇擁下上臺來擔當《Auld Lang Syne》的主唱;校鼓號隊的小鼓手們成了歌曲里面圣誕迎新10,9,8,……2,1倒計時的引領者;其中“Happy new year to you and your friend”的“新詞填唱”難度系數不高,全民參與;和著錄音里hip-hop曲風的伴奏,唱著、跳著,模仿著樂隊彈吉他、打架子鼓;當然,里面舉世無雙的“海豚音”,仍由錄音里的天后瑪麗亞·凱麗擔當,同學們只是手拿麥克風,張著嘴在那里裝模作樣……
笑著、唱著、親身體驗著,音樂的種子慢慢在發芽!
三 以聽導唱,樂參與
創造是藝術乃至這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價值的重要體現。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象力很快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有人說:“音樂創造引起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征,而充滿魅力。”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沒有人想到,就是這么一首1955年為電影《祖國的花朵》量身定造的電影插曲,竟然能紅遍華夏大地;傳唱半個多世紀仍然深受喜愛,影響了無數少先隊員。
一首耳熟能詳的老歌,一首每天都會在校園的鈴聲里聽到甚至百聽不膩的《讓我們蕩起雙槳》,因為有幸聆聽一位合唱界的老頑童的授課,而又重新燃起了對這首歌的喜愛:他就是祖籍蘇州的張以達教授,創作改編的《猜調》《山娃之歌》《沂蒙山歌》等數十首優秀的合唱作品,多次在國際上獲獎;他更是最早為電影《祖國的花朵》錄唱主題歌的隊員。
谷歌google、百度baidu,變著法地在網上搜索,最后竟然淘到了10多年前的一個合唱團的全新的合唱改編版本,欣喜若狂!立馬跟同學們在課堂上分享:
第一,第二段歌詞的演唱形式有什么變化,你能學著和一和嗎?
第二,第三段歌詞“做完了一天的功課……”你能聽出、哼出全新的二聲部嗎?
第三,歌曲尾聲“小船兒輕輕……”節奏有什么特點?給我們帶來了怎樣的全新感覺?同學們能試著分組合作唱一唱嗎?
其中,關注的并不僅僅是歌唱技巧,而是在一歌多版老歌新唱的欣賞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創造性表現和即興的表現。班里歌詠隊的學生是得力唱將,她們把錄音里的美妙的二聲部和聲帶到了班里;文筆好的同學則借助原有的歌詞,小組創作“數板”的音樂段落:
好動的男生挑了鈴鼓、舞板、電子琴等樂器來為新編的“數板”段落,編配簡單的固定音型的伴奏;喜歡跳舞的同學,圍成船頭狀造型,并加入了劃槳、隨波蕩漾等一系列動作來應景。
在這自由的表現中,學生們體驗到了合作的快樂,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對音樂的興趣,同時培養了自信和勇氣。
在音樂課設計中,以聽賞為主線,把同一曲目不同演唱版本的音樂作為紐帶和橋梁,以各種生動活潑的音樂學習活動為載體,給學生留出“交往”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進行良好的交往合作。這不僅可以營造出一種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交往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發展他們的個性、自主能力和特長。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音樂是時間的藝術。一歌多版導聆聽,音樂老師要做個“網羅音樂”的有心人,巧妙喚醒學生會聽音樂的耳朵,把美妙的歌聲永遠留駐在學生們的心間!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