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素質教育相對于應試教育而言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是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集中體現。云南農業大學附屬中學作為素質教育的實施點,在這方面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并取得了相應的成就。然而素質教育的內涵極其豐富,各個內容之間又存在相互依賴、制約和促進的關系。因此,學校在推行素質教育的同時,使各種因素能互相協調,以實現辦學的預期目標。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
【關鍵詞】云南農大附中 素質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5-0161-02
素質教育是在遵循人的自身發展和人與社會需求之間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展開的教育活動,是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素質教育條件下,我校主要發揮計算機網絡優勢,通過改革完善專業教學計劃,落實學校德育大綱,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強化實踐實驗環節,深化考試制度改革,發揮學習小組作用,加強校風、學風建設,培育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等措施和途徑,以加強對學生進行艱苦奮斗精神、人文素養、團隊精神、理性意識的教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促進個性、身心和諧發展,全面提升綜合素質。而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其應以促進素質教育為方向,并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推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基礎
陶宏開教授認為,人的素質從不同的角度可分為專業素質、整體素質、心理素質。(1)專業素質主要是指廣博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知識和相應的技能技巧及實踐能力。良好的專業素質,必須是把廣博的基礎知識、精深的專業理論和相應的實踐能力結合起來,這才是真才實學,這樣才能夠解決具體問題,取得實際成就。(2)綜合素質主要是指人的獨立生存能力、環境適應能力、探索創新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生理健康狀態,以及在體育、美術、音樂、舞蹈、語言、寫作等方面的特長。(3)心理素質。這是三種素質中最重要的成分,其內容主要包括思辨能力、自控能力及自我平衡能力。這幾種能力的發展雖與遺傳有一定關系,但是占主導因素的還是教育。
心理素質的優劣,不僅與一個人的科學文化知識有關,還與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關。從科學文化知識方面來講,一個人的知識水平越高,他對事物的認識肯定也就不一樣,從而能更客觀地評價自己、他人以及社會;從心理健康水平方面來講,也就是陶宏開教授對自我平衡能力的解讀,心理越是健康的人,他肯定積極面對生活,一顆健康的心,托起的是一張燦爛的臉。心理是腦的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而人的行為又是在意識的支配下發生的,因此,人的心理健康程度,將決定著個人的行為。從這一點出發,在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務必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整個素質教育的基礎。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增強戰勝心理弱點的勇氣,掌握有效地調控心理過程與狀態的方法,自覺地改善自身的心理素質,而且也為學生的其他素質(專業、綜合素質)的培養創造了條件。
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曾認定心理健康的標志是:“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而郭念鋒于1986年在《臨床心理學概論》一書中提出評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條標準。(1)心理活動強度。指對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2)心理活動耐受力。指長期經受精神刺激的能力。(3)周期性節律。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固有節律經常處在紊亂狀態,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們都可以說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4)意識水平。意識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的好壞為客觀指標,思想不能集中的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由此而造成的其他后果,如記憶水平下降等也越嚴重。(5)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容易被周圍環境的無關因素引起情緒的波動和思維的動搖,有時表現為意志力薄弱。(6)康復能力。指從創傷刺激中恢復到往常水平的能力。(7)心理自控力。(8)自信心。其是正確自我認知的能力。(9)社會交往。一個人能否正常與人交往,標志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10)環境適應能力。當生活環境條件突然變化時,一個人能否很快地采取各種辦法去適應,并以此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標志著一個人心理活動的健康水平。由此可見,如果素質教育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要么影響專業素質的提高,要么導致綜合素質的低下。而且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特別是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主要途徑,這是其本身特點決定的。
1.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人的發展
實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環境,促進其成長和發展。心理教師比較重視學生個體發展的內在需求。有時教師著眼于學生學習、擇業、情緒以及人際關系上的種種問題,但是最終目的還是通過協助學生解決問題來發展學生自治、自我調節的能力,完善心理素質。
2.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學生的個別差異
要培養學生的各種素質,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的身心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奏效。而心理健康教育特別重視對學生個別差異的了解,重視積累學生各方面的資料,幫助學生解決個人特殊問題,充分發展學生特殊潛能,防止其人格發展中一些不良偏向的滋生。這些對于學生素質結構的完善無疑是有益的。
3.心理健康教育有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的獨特方法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和活動規律的科學。心理健康教育經常運用心理學及其分支學科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以幫助我們客觀地了解人的心理狀態,恰當地解釋人的行為,并有效地影響人的行為。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發揮著獨特的功能。
二 學校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1.專門的機構組織實施教育
學校成立了心理健康組織機構,分工明確。心理健康教育以發展學生個性為目的,通過學科教育、班主任培訓、心理輔導及講座,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2.以人為本進行教育
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禁止對班級學生貼標簽,通過運用心理學理論及方法發展學生的特殊潛能,看到每個學生的發展可能。此外,還需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各個方面,及時地掌握學生的心理變化,以及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進度和表現,再根據具體情況,用心靈溝通的方式進行教育。
3.開設心理學專題講座
學校為了讓學生學會并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有效的心理疾病預防,由心理老師開設專題講座。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學校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最適宜的場所,學校可以教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技巧,并通過特殊問題的干預和心理咨詢,轉變學生的行為。”因此,云南農業大學附屬中學針對學生面臨的各種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進行釋難解惑,提供調適方法,使他們取得心理平衡,防止產生偏差心理。
4.學校、家庭教育相結合
家庭教育直接與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相連,所以為了使心理健康教育達到一個良好的效果,學校特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相結合。通過開設家長沙龍,讓家長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并以家庭教育指導為鏈接,從而使學校與家庭的聯系更加密切,達到全面了解學生,進行特殊輔導的目的。
總之,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是一個龐大的復雜工程,為此教師必須更新觀念,用心探索,高度重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抓好德育、智育、體育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開朗堅強的性格,穩定樂觀的情緒,使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勞、性、情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江光榮.心理咨詢的理論與實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劉華山.學校心理輔導[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高玉祥.個性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陶宏開.素質教育與家庭教育[J].圖書情報論壇,2007(3)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