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社會所需要的是全方位、綜合型人才,健全的人格已成為社會發展所需人才必備的品格。初中生正處于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思想品德教學作為學校德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塑造學生人格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就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學生人格培養的實踐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初中 思想品德 人格培養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5-0163-01
初中生正處于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思品教學作為學校德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對塑造學生人格發揮重要作用。筆者就對初中思想品德教學課程中學生人格的培養進行了探討。
一 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基礎
一般而言,思想品德課程是以初中生的生活為切入點,立足于學生成長環節中所應該處理的相互關系,適當融入了心理健康、道德、法律等知識。因此,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基礎。從而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中的德育內容進行有效利用,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除此以外,教師對教材資源進行靈活拓展也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才能更好地塑造學生的人格。
二 進行開放性教學是學生人格自我發展的根本
1.優化教學方式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要求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等特點,逐步優化教學方法,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人格。如在課前,可以安排五分鐘的時間要求學生進行演講。演講的內容學生自己準備,既可以向大家講述當前最新的時事,也可以與大家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這樣學生在搜集演講內容的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在演講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心理素質。與此同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結合教學需求,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便更好地為學生人格培養服務。這主要是因為不斷更新教學方式不僅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還可以增強教育活動的人格塑造力。
2.營造出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
通常情況下,建立起民主平等、協力合作、尊師愛生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前提??v觀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往往扮演著主角,再加上制定有嚴格的課堂紀律,使學生在課堂中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就導致師生間缺乏應有的交流與互動,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產生不利影響。新課標的實施,就要求師生在課程活動中建立平等、民主、互動的關系,即所謂的開放性教學。具體來講,要求樹立學生在課程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這樣學生就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思想,加強師生間的互動,從而學生在學習到知識的同時,也促進了人格的健康發展。
三 實施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課堂人格教育的關鍵
課外活動作為課內教學的延續,是促進教學活動正常開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學生實踐人格體驗的有效路徑。由于當前的初中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深受父母的呵護,未經歷過任何的挫折和失敗,因此,當前單一化的教學方式已無法滿足初中生情感需求。所以,教師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很有必要的,這樣在滿足學生人格體驗的同時,也有效地促進了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除此以外,教師結合實際需求,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社會調查等活動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及合作精神,對培養健全人格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 不斷強化教師自身道德修養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保障
眾所周知,教師是學校開展健康人格教育的主體,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使命和職責。要想更好地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榜樣作用,不斷強化教師的自身道德修養是很重要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律、尊重等美德,樹立在學生心中良好的信譽和形象,成為學生效仿的榜樣,同時要善于用健全的人格素養來更好地感召學生,通過無形的教育方式來有效地將自己的言行作為學生的標準,真正地感染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和仿效,從而對學生的人格培養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言之,初中生正處于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思想品德教學作為學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對塑造學生人格發揮著重要作用。從而就要求在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優化教學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潛移默化地連續對學生施加人格影響,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對學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幫助學生構建起優良人格,從而夯實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功能。
參考文獻
[1]宋淑紅.有效地發揮思想品德課的德育作用[J].新課程學習,2011(5)
[2]張紅燕.思想品德課對健全人格培養的教學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
[3]劉利平.基礎教育重在人格塑造[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