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對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的閱讀狀況來看,學生在英語閱讀方面還存在較大問題。本文主要分析了中職學生英語閱讀的現狀,并且探討了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中職學生 英語閱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5-0183-01
閱讀能力是衡量英語水平的重要標準,英語閱讀就是將英語文章作為信息載體,實現對書面信息認知和構建的過程。但是,大多數的中職學生缺乏英語閱讀興趣,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因此,在英語閱讀方面往往沒有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要認識到當前學生英語閱讀方面存在的問題,并且使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 中職學生英語閱讀現狀
大多數的中職學生在初中就沒有打下良好的英語閱讀基礎,缺乏英語學習興趣,也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沒有熟練掌握閱讀方法。有些英語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在英語詞匯、句型和表達方面都存在著較大障礙,不能快速掌握生詞,對于英語語法沒有準確的認識,因此無法理解一些較為復雜的句子,從而不能理解文章的意思。正是這些因素導致大多數中職學生往往缺乏自信,喪失對英語學習的信心。
在傳統的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占主體地位,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中心,學生通常處于被動地位,無法將自己的實際想法表達出來。這就容易讓學生養成對教師的依賴性,在教師的指導和分析下才能大體掌握文章的意思,如果單獨去閱讀,依然無法快速理解,這就導致閱讀策略和技巧的缺失,阻礙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另外,中職學生的生活經歷較少,知識結構缺乏廣泛性,也會影響他們對英語文章的閱讀。
二 提高中職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策略
1.基礎詞匯的加強
一篇英文文章實際上就是詞匯的排列組合,所以理解英文文章的意思,單詞就成了基礎和關鍵。單詞方面的難關讓許多學生面對閱讀理解茫然失措。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要培養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而不是一味局限于課本。當然,學好單詞的關鍵還在于記憶,還就需要學生課下去努力。教師也可以采取恰當的方法去引導。
2.句型語法的學習
單詞組成句子,句子形成段落,段落排列成文章,而詞匯和句子在組合的過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規則,這些規定句子的規則就是語法。在詞匯量豐富的基礎上,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好語法,掌握好基本句型。
首先教師要把課本上的語法知識專業地講解出來,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其次還要靠學生通過大量文章的閱讀,培養起語感。英文句型和語法是有規律的,通常越長的句子所包含的結構越復雜、規律越多,所以要培養學生對于長難句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最后,句型和語法的落腳點還在于實際應用,可以讓學生模仿長難句進行英語對話或段落的編寫,加深對語法的理解。
3.培養英文思維
英語的思維與我們從小就接觸的漢語有很大不同,這就導致學生的理解與文章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出現偏差,影響閱讀效果。因此,培養英文思維尤其重要,對西方文化進行學習是培養英文思維的有效途徑。教師要選擇教材中涉及西方文化的內容對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了解西方人的生活習慣、表達方式和社會風俗,從而更好地理解英語文章中的思想觀念。
4.正確的閱讀方法
閱讀方法對閱讀效果有著重要影響,一般來說,略讀、查讀和細讀是最為常用的閱讀方法。對閱讀方法進行研究和掌握,能使英語閱讀速度明顯提升,從而提高閱讀效果。其中,略讀指對文章進行大體瀏覽,對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和細節進行把握,從而了解文章的大體內容。在對英語雜志和報紙進行閱讀時,可以使用略讀的方式。查讀指根據問題或者特定信息對文章進行閱讀,這種方式不需要對全篇文章進行閱讀,只要根據要求找到問題所在的具體段落或句子,然后對其進行詳細分析。查讀可以分為三步:首先,要判斷信息或者問題的性質,大體判斷它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要找出問題和信息在文章中的詳細位置,并且進行分析;最后,要將文章中出現的信息結合起來,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對文章進行全面理解。細讀指的是對文章含義進行深入了解,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寫作時間和作者的深意,并且分析文章的結構和技巧。
三 結束語
閱讀能力是英語學習中的重要部分,對于英語水平的提高有重要影響,但是,目前中職生在閱讀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教學策略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因此,中職英語教師要認識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分析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培養學生的英語專業技能,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根蓮.中職生英語閱讀策略訓練實驗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2]曾倫仁.淺談中職生英語閱讀現狀及教學策略[J].群文天地,2012(8)
[3]何雯.中職生英語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學生英語(初中版),2013(35)
[4]艾芳、龔軼琳.談提高中職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方法[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3(5)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