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個學生畢業后都將走上社會,有些學生選擇自己創業,但大部分的學生還是會成為企業的員工,員工的價值是建立在企業價值之上的,脫離了企業的成功,自我價值的體現便成為空談,同時,員工實現自我價值也是推動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它們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拉動的關系,良好的企業文化必須兼顧企業與個人的價值觀,認識到這一點的企業也才能獲得長足的發展。在古今中外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中,最耀眼的是忠于職守、赤誠奉獻閃爍的光輝,最醒目的是大公無私的杰出人物。許多事實告訴我們,凡是為社會多做貢獻的人,個人的價值也往往會得到充分的體現,即對社會的奉獻越大,社會對個人的回報也就愈多。
【關鍵詞】學生價值觀 企業發展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5-0184-01
愛崗敬業是人類社會最為普遍的奉獻精神,它看似平凡,實則偉大。任何一份職業、一個崗位,都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保障。同時,工作崗位的存在,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所以,愛崗敬業不僅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愛崗就是熱愛自己的工作崗位,熱愛本職工作。愛崗是對人們工作態度的普遍要求。熱愛本職,就是工作者以正確的態度對待職業勞動,努力培養熱愛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幸福感、榮譽感。一個人,一旦愛上了自己的職業,他的身心就會融入職業工作中,就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業。敬業就是用一種嚴肅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忠于職守、盡職盡責,一個人只有先尊重自己的職業,才能喚起他人對其職業的尊敬,才能使其從事的行業煥發光彩。
一 愛崗敬業的含義
愛崗敬業就是指認真對待自己的崗位,對自己的崗位職責負責到底,無論在任何時候,都尊重自己的崗位職責,以恭敬、嚴肅、負責的態度對待工作,一絲不茍,兢兢業業,專心致志,對自己工作勤奮有加。愛崗敬業應是一種普遍的奉獻精神。
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熱血青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在自己的工作領域中打造出一片新天地。
例如,北京市公共汽車上的售票員——李素麗,她的工作可以說是再平凡不過的了。但她認為:工作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重要的是對職業的態度。在被人認為“臉上無光,工作無彩”的三尺票臺上,她卻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總是能根據乘客的不同需求,給予他們最需要的服務。在售票臺的抽屜里,李素麗總是放著一個為抱小孩的乘客準備的小棉墊,有時車上人多,一時找不到座位,她就拿出小棉墊放在售票臺上,讓孩子坐在上面。她就是這樣,想盡一切辦法把真誠的笑臉、熱情的話語、周到的服務、細致的關懷帶給乘客。
二 做到愛崗敬業的方法
1.熱愛本職工作、熱愛自己的單位
職工要做到愛崗敬業,首先應熱愛單位,樹立堅定的事業心。只有我們真正做到甘愿為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而自覺投身這種平凡,對事業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為樂、以苦為趣才能產生巨大的拼搏奮斗的動力。我們的勞動是平凡的、復雜的,要求條件是很高的,但在知識結構的盡善方面有自求自得的充實感,在思想、信息、交流方面有“究天下之際,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獨立感,在人際溝通方面有橋梁紐帶的親切感。人的一生是應該有明確的目的,為理想而奮斗雖苦但樂在其中,熱愛事業,關心單位發展,這是每個職工都應具備的。
2.團隊精神至關重要
沒有眾人的幫助,沒有人能單獨完成一項事業。一個人要想成功,必須加入團隊之中。一個技術方案、一張設計圖、一個實施方案,每一步都要仔細推敲,任何一個環節出了一點問題,都不能順利完成任務。因此,一切成績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3.自動自發,敬業勤力,是一個人首要的基本素質要求
自小我們都有自己的理想,并為之不懈求學,努力攀登。長大工作了,是我們實現理想和人生價值的時刻。不是讓你做,而是你要做。無論工作生活,都要有合理的規劃,并付諸行動。敬業愛崗更是單位發展的基石和動力。
4.要有責任心
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找借口。在上司交給你任務的時候,爭取在有限的時間內獨立思考完成。現成的東西會叫你頭腦僵化,有時類似的東西照搬會出現嚴重的問題。出現問題時,不要推卸責任,要勇于承擔,想辦法補救和解決才是最根本的。注意時常總結經驗和教訓,以便以后更好地工作。
5.尊敬領導和同事,忠于單位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就是這個道理吧。與全體同仁共同進步,知識要不斷更新換代,不要自滿或停滯不前;毫無疑問,我們每個人都喜歡忠誠的人。所以無論何時何地,我們要忠于單位,忠于領導,忠于身邊每個人。
一個工作崗位的存在,往往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愛崗敬業不僅是個人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具備愛崗敬業的工作態度,去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的發展發揮自己的光和熱。
參考文獻
[1]趙夷嶺.基于組織承諾的企業核心員工激勵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
[3]張洪博.企業員工情感承諾、心理資本與工作績效的關系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