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譯一直熱衷于對忠實標準及由此衍生出的類似概念的討論,而對于譯者的主體性卻沒能引起人們的重視,直到“文化轉向”后,譯者才逐漸從幕后走向前臺,有關其主體性研究也經歷了這樣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本文從譯者身份的變遷、譯者主體性的表現等方面探討了譯者主體性這一命題,并通過英語的文學翻譯,說明譯者主體性的體現、作用以及影響。說明翻譯不是復制,譯者不是處于被動的地位,譯者的主觀介入和創造性不可避免,譯作不可能是透明的。
【關鍵詞】譯者;主體性;邊緣化;翻譯
翻譯史可以說跟人類的歷史一樣悠久,自從有了語言就有了翻譯。但譯者卻出現了邊緣化的現象——把對譯者的研究從翻譯研究領域中排擠出去,直到西方翻譯研究出現“文化轉向”之后。
一 、譯者身份的轉變
(一)譯者主體性遮蔽的原因
中國譯者的地位邊緣化首先是由于中國文化長期自視為世界中心的社會文化心態所造成的。其次就是傳統翻譯觀對翻譯主體的遮蔽。中國歷史悠久,大部分時間處于強勢地位。便形成了強烈的自我中心意識.歷史上出現過三次翻譯高潮,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都是在中國主體意識下進行的,與譯者相關的譯論很少。縱觀中國翻譯理論,無不以“忠實”為核心。傳統翻譯觀中還有諸多翻譯的理想標準.這些通常是難以企及的。再者就是很多譯者同時是著名的學者、作家、政治家等,后者所代表的更為崇高的社會地位也使他們的譯者身份顯得無足輕重。
在西方也同樣如此,首先源于圣經翻譯的傳統。圣經翻譯要求譯者完全抹殺自己的個性,成為上帝之言的忠實記錄者。其次,很多著名譯者也有較為引人注目的其它身份,如作家;而普通譯者,他們通常接受贊助人的委托進行翻譯,對翻譯的決策沒有話語權。第三,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導致文化上“自戀”情節,從選材上和翻譯決策上實行歸化的翻譯策略,導致譯者的“隱形”。
(二)主體地位的顯現
令人高興的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西方出現了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翻譯研究得到了應有的重視。
這期間形成了面向譯入語文化的文化學派翻譯理論.以埃文左哈爾,圖里為代表的多元系統理論和以安得烈.勒菲弗爾為代表的操縱學派理論強調了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作用及其可見性。接下來在解構主義者如羅蘭.巴特的“作者之死”以及韋努蒂的對傳統翻譯觀的抵制等的理論研究中譯者地位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在國內,也不斷有學者談論有關譯者主體性的話題。
總而言之,譯者地位有了很大的提升,其主體性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二、主體性的體現
譯者主體性體現在翻譯的整個過程,當譯者面對形形色色的外來文化與耀眼奪目的作品時,該如何取舍呢?
首先包括對原文本的選取,對翻譯策略的選擇,以及對譯語風格和具體詞匯的選擇等。而這些往往取決于譯者的文化背景、個人品位、意識形態、政治觀點等。此外,翻譯目的也可以影響譯者對文本的選擇。
其次,譯者主體性還表現在譯者對原文本的闡釋上。譯者作為原作的讀者不可能在對原文本的理解上和原作者的本來意圖完全一樣,因為兩者畢竟生活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能否充分理解原作的要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主體性的發揮。
第三,譯者主體性可以表現為譯者在翻譯中對原作品的操縱。這種操縱包括了譯者對原作的故意篡改,可以說是其主體性表現的一種極端形式。
雖然我們一直強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但并不意味著譯者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創作.在特定的情況下,采用翻譯、解釋或是改編的策略,可能是合適的。但是必須存在一定的限度,造成讀者對文學作品的曲解則是譯者翻譯的失敗。
三、譯者的主體性在文學翻譯中的具體體現
受譯者的生活經驗、翻譯目的等因素影響.不同譯者對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這也是很多文學作品存在不同譯本的原因。
翻譯目的不同,翻譯的策略也不同,如果譯者想盡量考慮讀者的文化背景和水平,向讀者靠攏,用較強的目的語使譯文盡可能地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和理解方式.方便讀者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他就可以采用歸化法的翻譯策略,如
原文:Said the Rocket。“……However。I don’t care a bit.
Genius like mine is sure to be appreciated some day.”
其中一種譯法是,火箭說:“可是我一點兒也不在乎。天生我材必有用。”
而巴金則翻譯為,火箭說:“不過我倒一點兒也不在乎。像我這樣的天才總有一天會給人賞識的。”
前一種譯法將漢語成語和諺語運用到翻譯的作品之中.語言簡練,用目的語使讀者快速把握句意,更能使讀者所接受,所以在兩種翻譯中顯現出優勢。采用目的語中常用的措辭和語言表達方式,使他們能夠輕松地保持自己的閱讀習慣進行閱讀。不會對讀者產生太大的心理負擔。
文學作品中常出現的翻譯障礙還有修辭手法的運用.如比喻、雙關、對比、押韻等。這些修辭手法使得原作品充滿了藝術魅力,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倘若破壞了這種藝術價值,就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文學作品的魅力。在譯文中體現譯者的創造力對譯者的語言駕馭能力和文化造詣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這些正是譯者主體性的重要體現。
總之,譯者的地位經歷了一個從隱身到現身的過程。有關譯者的主體性的研究也在譯界掀起一陣旋風。需要指出的是,譯者主體性的發揮并不是無限度的,過度的張揚主體性難免會陷入另一個極端。因此,譯者在發揮主體性時還應注重適度性原則。
隨著語言文學的不斷發展.人們也逐漸意識到文學翻譯不僅僅是語言之間的轉化.更多地涉及到譯者的主體性。是一個語言與文化不斷沖擊和融合的過程。這是對譯者語言轉化能力的一個考驗,但這些都要求譯者能夠把握主體性的限度,使其真正發揮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橋梁作用,實現文學翻譯中的價值,促進文學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的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2003年第1期.
[2]陳秀.論譯者介入[J].中國翻譯2002,(1).
[3]陳緣梅.再論文學翻譯中的譯者主體性[J].茂名學院學報,2009,19(5):46-48.
[4]葛校琴.后現代語境下的譯者主體性研究[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5]任肖飛.論文學翻譯中譯者的主體性[J].知識經濟.2009(11):153.
[6]蘇福忠,張敏.了不起的火箭[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96.
[7]Venuti,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