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醫療設施和養老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人口平均壽命在不斷延長,同時,有由于出生率在下降,使老齡化成為我國不可避免的社會問題。本文在對國外養老模式進行分析借鑒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養老模式發展現狀與存在困境,有針對性地提出我國養老模式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養老模式;養老問題;人口老齡化
1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口老齡化成為當前世界各國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中國政府必須盡快解決的現實問題。老齡產業是政府的推動型的朝陽產業,其政策導向性特征十分明顯。人口老齡化進程和貧富差距的加劇,決定了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層次不同。我國是經濟水平總體欠發達的國家,并不能具備發達國家那樣包辦社會福利的經濟實力,這就決定了要結合具體國情探討開展養老服務的必要性。
2 國外養老模式概述
1980年后,社區養老成為英國重要的養老模式之一。這種社區照顧不僅包括生活照料、物質支援,還包括心理方面的特殊服務。另外,政府也興辦社區活動中心和老年人工作室。這些舉措在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障的同時,也建立了一個互動平臺,讓老人們更為活躍的參與群體活動,避免了“老無所依”的孤獨感。
“以房養老”模式最早出現在美國。因為美國房屋出租系統發達,老年人在退休前買房,然后將富余部分出租給年輕人。這樣,老人就可以用租金維持退休生活。當老人的資金缺乏的時候,政府和金融機構會以房產抵押方式提供貸款,即“倒按揭”貸款。
日本本土居民大多是傳統東方家庭,兩代居或者多代同居的現象較為普遍。因此以家庭為單位的養老模式,是日本老人主流的生活方式。老人之間沒有現有的交流平臺,雖然和年輕人接觸的較多,但是由于思想觀念的不同,兩者一旦產生矛盾,難免產生強烈的孤獨感。
與日本不同,丹麥采用自助養老社區(DIY),這種更自由的養老模式,使得丹麥的老人有自己獨享的公寓和一些共享的照料服務。北歐人最常見的做法是異地養老,比如有些挪威的老人不滿意本國養老公寓的基礎設施等服務條件,會選擇到西班牙度過余生。
3 中國養老模式發展現狀與存在困境
我國老年人口眾多。居家養老已經成為最人道和人性化的養老模式,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國素有“養兒防老”的傳統文化觀念。居家養老是指人進入老年階段后,居住在家并由子女或其他親屬負責照料生活,實質上是將人的養老問題全部由家庭自我解決,從而是一種通過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助與自助行為獲得老年生活保障的機制。
中國城市經濟研究院發布的首份中國養老地產發展研究報告顯示,85%以上的城市老年人有享受居家養老服務的意愿。但現實情況是,由于兒女忙于工作,忙于照顧孩子,使居家養老的老人很少能得到兒女的經常照顧,增加了老年的孤獨感。在2013年啟動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提到,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赐蛘邌柡蚶夏耆?。這種模糊的描述,使得用法律手段監管和懲治不回家的子女成了無法實施的難點。另外,據衛生部《2010中國衛生統計年鑒》估算,中國每年新增 7.6 萬個失獨家庭,這樣的社會現狀必然導致空巢老人或獨居老人增加,使得我國以居家養老為主的養老模式選擇陷入兩難困境。
然而傳統的居家養老最本質的困難在于,人口老齡化和老人高齡化現象引起的養老需求增加和家庭規模小型化引起的居家養老供給力減弱的矛盾。其具體困難表現在:一方面,我國居家養老模式發展體系,尤其是老年人養老福利體系的建立不夠完善。另一方面,社會養老信息閉塞,居家養老服務內容較少。不僅缺少基本居家養老信息服務平臺,而且社會義工缺乏專業培訓,為老年人開展志愿服務的質量普遍不高。
4 對我國養老模式發展的建議
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的老齡化已經超前于現代化。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990年和2002年相繼將“健康老齡化(Healthy Aging)”和“積極老齡化(Active Aging)”作為應對老齡社會的戰略性目標。老人的人體功能退化,是典型的弱勢群體一族。為了應對老齡化問題,解決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困境,本文對我國養老模式提出以下建議:對于政府和社會而言,一方面應該加強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專業服務技能跟進。另一方面,還應該借鑒國外養老福利制度,增加養老福利金的投放,減輕傳統家庭養老的財政負擔。在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基礎上,豐富居家養老服務內容,包括醫療護理服務、個人照料服務(如洗澡、穿衣、幫助進食等)家政服務、精神慰藉服務、出行服務等。對于大學生而言,可以規定適當的大學生社區服務要求,比如德國要求青年人必須去社區履行12個月的民役,美國學生為獲得中小學文憑,也需要參與社區服務,時間為75個小時。通過大學生的自愿行為增加服務的提供者數量,提升服務質量。還應該挖掘養老市場的潛在可塑性,促進低齡老年人就業及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高校是學習的場所,環境安靜宜人,可以依托在校大學生以及志愿者為服務群體,開展夕陽伴侶(相親)老年表演藝術團、開辟綠色菜園等創業項目,共同打造出獨特的養老院,利用旅游資源和學習資源建立養老基地。在引入“陪讀”模式的同時,開展“綠色菜園”、老年藝術團、真人圖書館以及“尋找心靈伴侶”活動,豐富活動中心老人的日常生活。還可以組織社區的老年人提供社區養老服務站的入住資金,聯系像大學生志愿者社團等的非盈利組織,發展多元化的老年人娛樂活動,變老齡化加速而導致的“人口負債”為“人口紅利”。針對高校、大企業、政府部門的退休人員,進行“候鳥式”養老這樣不僅可以大大節省財務輸出,而且更能填補老年人精神世界的空虛。
綜上,中國的養老模式選擇有多種形式,要結合老年人的需求特點,結合地區經濟發展實際,結合社區建設情況綜合考慮,真正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老齡化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彭希哲,胡湛.公共政策視角下的中國人口老齡化[J].中國社會科學,2011,03:121-138+222-223.
[2]譚姝琳,賈向丹.我國人口老齡化地區差異的聚類分析[J].黑龍江對外經貿,2011,06:68-70.
[3]張桂蓮,王永蓮.中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J].人口學刊,2010,05:48-53.
[4]王桂新.變化中的中國養老模式[J].人民論壇,2008,07:26-27.
[5]陳賽權.中國養老模式研究綜述[J].人口學刊,2000,03:30-36+51.
基金項目:大連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項目名稱《最美夕陽紅創業實踐團》(2013120)。
2014年度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研究課題中期成果,項目名稱《遼寧人口老齡化與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014lslktzishx-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