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歐盟等主要經濟體陷入經濟衰退,市場不斷萎縮,貿易保護主義也開始抬頭;而我國又處于經濟轉型期,企業過去的低成本優勢正逐漸喪失,尤其是中小企業面臨的生存與發展環境更加嚴峻。在介紹管理創新內涵的基礎上,分析我國中小企業在管理中存在的理念落后、決策缺乏理性、缺乏科學的戰略規劃、技術基礎薄弱和缺乏創新人才等問題,提出應從管理理念、組織結構、戰略管理和企業文化四方面入手,實現企業管理體制的創新,從而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中小企業;管理體制;管理創新
積極探討我國中小企業管理創新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實現管理體制的創新,對促進中小企業管理水平的提高,增強中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管理創新的內涵
國內關于管理創新概念的研究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資源整合論。芮明杰把管理創新定義為創造一種更有效的資源整合范式,這種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有效整合資源以達到企業目標和責任的全過程式管理,也可以是新的具體資源整合及目標制定等方面的細節管理;二是管理方法論。常修澤等人認為,“管理創新是指一種更有效的而尚未被企業采用的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的引入”,“管理創新是組織創新在企業經營層次上的輻射”,把降低交易費用視為管理創新的目標;三是創新綜合論。趙登華則把管理創新定義為除技術創新以外的各種創新,如制度創新、組織創新、觀念創新和戰略創新。根據這一概念,管理創新包括五種情況:即“提出一種新的經營思路并加以有效實施”;“創設一個新的組織機構并使其有效運轉”;“提出一個全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設計一種新的管理模式”;“進行一項制度的創新”。其中,新經營思路和新管理模式要求對所有企業而言都是新的,而且所有的這些創新必須是可行的,并有助于資源的有效整合。
二、我國中小企業管理存在的問題
1.管理理念落后。我國中小企業在長期傳統、固化的管理思想下形成了企業重制度輕文化、重物輕人、重有形輕無形等落后的管理理念。企業的經營管理者,由于受自身素質所限,其市場意識、風險意識、品牌意識、資本經營意識和創新意識較差。一些中小企業在企業發展初期憑借創業者的個人能力和摸索的市場經驗取得了成功,但是僅憑經驗管理也導致一些中小企業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阻礙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2.決策缺乏理性。一些中小企業的領導者決策時更多的是憑借個人能力和經驗來判斷、決策,很少做周密、科學的調查研究和分析。這種缺乏理性的決策經常會導致中小企業盲目跟風,低水平模仿,沒有充分考慮行業壁壘、市場環境和技術能力等因素,人為地造成了企業間的惡性競爭,阻礙了企業的長遠發展。
3.缺乏科學的戰略規劃。戰略是企業對未來發展的一種整體謀劃,決定著企業的發展方向。回顧歷史,不難發現,企業成功的奧秘在于善于戰略創新且戰略意圖清晰。而我國的眾多中小企業,在其成長過程中往往忽略對企業發展戰略的規劃思考與制定。由于缺乏中長期戰略目標,導致企業經營活動沒有明確方向;發展戰略不清晰,使得企業領導者只注重眼前利益,在設備更新、產品研發和職工培訓等方面缺乏投入,進而影響了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威脅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4.技術基礎薄弱,缺乏創新人才。我國中小企業多為勞動密集型企業,技術設備相對落后,甚至有些企業還處于原始的手工操作階段,產品結構不合理、技術含量不高、產品附加值低,缺乏競爭力。還有一些企業滿足于引進設備、仿制產品所帶來的短期效益,缺乏自主創新意識。同時,由于中小企業難以像大企業一樣提供較高的工資待遇,結果必然是難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加之我國中小企業多為家族企業,外來人才發展空間有限,缺乏對企業的認同感,常常是“合則留,不合則走”,企業人才流失嚴重。
三、加強中小企業管理創新的思考
1.創新管理理念。“思路決定出路”,企業的經營管理理念是引領企業成長的導航燈。中小企業若想在復雜多變和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和發展,并且成長為一流企業,就必須多學習、多思考、多交流,不斷汲取成功者的經驗,不斷學習國際先進的經營思想,與時俱進地轉變企業的經營理念。
2.創新組織結構。企業組織創新是管理創新的重要保證。管理學家孔茨認為,正式組織具有嚴密的組織結構,主要表現在指揮鏈、職權與責任的關系以及功能和作用等方面。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飛速發展的今天,中小企業必須與時俱進,改變過去那種產權模糊、管理薄弱、企業內部各部門、各環節缺乏協調相互脫節的局面。中小企業要不斷完善并形成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使企業的股東大會(權力機構)董事會(決策機構)監事會(監督機構)和總經理(執行機構)之間相互獨立、權責利明確,在調動各方積極性的同時,也使其行為受到約束,利益得到有效保障。
3.創新戰略管理。從我國中小企業的發展實踐來看,企業發展戰略缺乏動態性、系統性、穩定性和長遠性,導致其高成長率和高死亡率并存。戰略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業對外部環境的適應能力,尤其是當企業面對重大變化時,如國際金融危機導致企業外部環境惡化,企業管理者應具備對環境變化和內部條件的敏感把握能力,做出冷靜、理智和準確的判斷,找準企業的定位,選擇好未來的發展方向,帶領企業成功突圍。實施戰略創新可以采取多種形式,如外包策略。強調企業將主要精力集中于關鍵業務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戰略創新要求管理者有更高的智慧和現代競爭意識。美國的斯穆爾提出了一種新的競爭管理理論,認為企業競爭管理不是要擊敗對手,而是要建立與發展商業生態系統,與對手形成戰略聯盟,最終實現共贏。
4.創新企業文化。企業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企業在經營管理實踐中長期積累,做大量的潛移默化的細致工作。我國中小企業由于發展歷史不長,對文化建設重視不夠,資金投入不足,與大企業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文化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企業創新的成敗,因為文化是企業價值觀和經營理念的體現,指導著企業的決策和個人的行為。企業文化創新應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要繼承發展。即將企業文化建設根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企業本身的管理風格之中,在繼承中求發展,同時賦予其時代的新內容;二是要借鑒成功企業的經驗,如美國西南航空公司成功打造并形成其“平等”文化,阿里巴巴公司形成了自己的“績效”文化。當然,企業不能盲目地照抄照搬別人的東西,應結合企業實際,吸取并形成自己的企業文化;三是要把握時代脈搏,與時俱進。知識經濟時代圍繞著個人的技能和經驗整合成組織系統知識而建立起來的開放性文化,是成功實現組織目標的重要保證。因此,知識經濟背景下的企業文化應該是以人的充分解放和全面發展、注重知識的生產和使用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文化。這種文化強調人是企業最重要、最核心的資源,尊重員工并不斷滿足員工的需求是企業的宗旨,使人更有尊嚴地工作和生活是企業追求的目標,這種以人為本的現代企業文化將帶給企業深遠的影響。
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說:一個企業“沒有創新就是死亡。”21世紀必定是一個充滿變革的時代,是一個機會與挑戰并存的時代,中小企業要想生存發展,需要在了解企業自身管理現狀的基礎上,通過在經營理念、戰略思想、組織結構和企業文化等方面不斷創新,走出一條適合企業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操緒江;;企業技術創新的金融支持模式[J];當代經濟;2009年17期
[2]謝沛善;羅永樂;;完善廣西自主創新的金融支持體系研究——科技型企業銀行信貸可獲得性視角[J];廣西財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3]沈虹言;企業成長性與創新能力研究[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