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在功能不斷延伸的同時,與社會的融合也正在不斷深化。新媒體以其強大的交互性區別于傳統媒體,并對社會人群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是價值觀容易受到外力沖擊的大學生,其思想觀念在新媒體背景下發生多方面變化。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價值觀;新型價值觀引導
所謂新媒體是指利用數字電視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和衛星等渠道,以電視、電腦和手機為終端,向用戶提供視頻、音頻、語音數據服務、連線游戲、遠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娛樂服務的一種傳播形式。根據CNNIC報告,截止201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18億,手機網民規模達到5億,其中高中及以上學歷人群中互聯網普及率已經到較高水平,大專及以上學歷人群占據的比重為20.9%。大學生這一群體正處于思想活躍期,對新興事物相對而言較敏感,網絡電視、微博、微信、博客這些工具和服務幾乎滲透進每個大學生的生活。大學生的價值觀正處于一個形成但還未堅定的時期,新媒體的廣泛傳播極易對他們的價值觀產生影響。
一、新媒體對大學生價值觀樹立的作用
1.信息接收的即時性使大學生對社會事務知曉程度和參與程度加深
現在大學生中使用量比較大的社交軟件主要有QQ、微信、微博、人人網等。通過這些媒介,不管是新聞、娛樂還是體育,我們基本都能在第一時間獲取大致信息。我們接收到信息越來越多,信息也越來越需要進行真實性驗證。同時,接受信息渠道多并不能說明大學生有很強的關心社會事務的意識,其反映的是信息傳播的速度之快,數量之多使我們能夠及時地接收。而大學生對公共事務參與度加深更明顯的是體現在微博的使用上,因為在微博上大學生不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是信息的發布者。而且微博是一個自由度相對較高的傳播媒介,匿名性使大家敢說。當大學生關注的新聞媒體的官方賬號或者大V傳播出一條消息的時候,那么大學生們自然而然會去評論或者轉發,當然在這個過程中多少會夾雜個人想法。在你轉發的同時就是你把自己的想法傳播出去,很及時地參與到社會事務中去。
新媒體的興起使得信息接收的即時性大大加強,而對新媒體接收適應能力最強的當代大學生就非常好的運用了這一特點。一方面網絡上占多數的正能量的信息會對大學生價值觀的確定產生正面啟迪;另一方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使其從事不關己到能夠主動去了解甚至發表自己的言論觀點。
2.傳播信息的海量化有助于提高了大學生信息篩選的能力
大眾傳媒使人們時刻被包圍在龐大的信息量中,多元的大眾傳媒形態,超時空、數字化的虛擬世界,光怪陸離、魚龍混雜的傳媒信息有可能會讓價值觀尚未健全的大學生失去方向。但反觀之,大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信息篩選實踐中才能學會建立符合自己的信息抉擇標準,進而在下一次的信息接收中選出對自身價值觀建立和生活實踐有利的部分。
新媒體下的信息量是前所未有的,而其中有很大部分都是垃圾信息甚至是有害的。所以大學生應該具備辨別信息的意識與篩選信息的能力。許多時候很多觀點將造成人心不古的矛頭指向網絡,而網絡只是一種傳播的媒介,讓它“背黑鍋”的做法完全是不理智的。新媒體發展之前,大學生接觸到的信息相對較少,價值觀受到的沖擊較輕。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時刻受到海量信息的影響,但是在一次次對信息的篩選之后提高了信息辨別的能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自己的價值觀更加堅定,并能夠清晰地分辨是非。
3.媒體形態的交互性讓大學生自由表達思想、創造前所未有的思想潮流
以互聯網為標志的第三代媒體在傳播的訴求方面走向個性表達與交流階段,人們在網絡上發帖留言、撰寫博客、微博,在虛擬世界里通過聊天工具與別人聊天互動等等,大學生在思維活躍期更加追求思想表達的自由性,新媒體傳播的顯著特點是“傳播主體人人化和傳播途徑多元化”,由此新媒體為大學生的思想的迸發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雖然新媒體空間的無限性容易造成個人主義從而有可能造成不良影響,但在網絡監管日益加強的條件下,因噎廢食的做法顯然不符合當前趨勢,所以在可控制范圍內不過多干涉大學生利用新媒體技術發表有含量的評論意見有可能為社會言論注入新的力量。
新媒體下的表達是一個相對來說極度自由的空間,大學生可以自由的表達思想。所以在一個匿名的虛擬空間里可以不用擔心許多敏感的詞匯,也不用在意信息的真實度到底有幾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是自我監督,樹立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在自由表達思想之前先思考即將傳播的這一個言論是否會造成消極的影響,在自己的心情得到滿足的同時是否會對他人造成傷害。
二、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受到的負面沖擊及教育策略
通過網絡,大學生可以接觸各種各樣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社會思潮,包括反動的政治宣傳信息、西方腐朽的價值觀念和墮落的生活方式等。這些庸俗化、自由化的價值理念以及相應的社會治理方式,對大學生的價值標準的選擇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同時在新媒體背景下,信息來源渠道逐漸多元化,大學生接受信息的權威主體被打破,這顯然不利于價值觀的引導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行,這也是新媒體本身特質所帶來的隱患。
一是網絡文化沖擊下的價值觀的缺失,部分大學生價值觀念上出現盲區。大學生雖然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但是形形色色、良莠不齊的信息還是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強烈的沖擊。網絡傳播是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所以網民的創造性很強,出現了各色網絡傳播符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網絡流行語,“屌絲”、“土豪”等都已經漸漸成為一個詞匯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些符號使得交流更加便捷,能夠找到共同語言,但是有些低俗的符號卻不斷沖擊著語言規范與道德倫理,而且這種符號的隨意性比較大,有些時候不能夠很精準的表達傳播者的意思,很可能導致信息的誤讀。例如網絡小說、網絡游戲中的一些過激的信息就會對一些大學生產生暴力傾向或者產生很強的拜金的觀念。
二是價值多元化影響下的價值觀的混亂,難以形成一以貫之的核心價值觀。大學生的價值觀在一個逐漸完善的階段,但是現在的狀況是大家普遍缺少一個堅定的核心價值觀。對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不認真甚至是懷疑的態度,所以在光怪陸離的信息狂潮中價值觀就會極度混亂。現在由許多人“翻墻”出去瀏覽各色在國內被屏蔽的網站,不能說這樣不好,但是如果一味只相信國外網站或者媒體的消息,那么正確的價值觀會逐步喪失。
對于這些問題,首先要從源頭上解決:對冗雜的信息進行技術性過濾和行政化監控;向受教育者灌輸一定的傳媒知識也是必要的;加強與這些新媒體接觸者的對話溝通,實時了解其動態,幫助學生篩選有利的信息,引導其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大學生也要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質,在冗雜的信息影響下能夠分辨好壞。大學生們要能夠很好地利用新媒體背景下的傳播工具,也能夠很好地利用有用的信息。選擇正確的有利于思想建設的信息,樹立一個堅定地符合身心發展、有利于參與到社會建設中的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