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評價工作是對教學工作進行價值判斷的系統測量和調查,是學校教育質量管理系統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本文論述了建立院內教學工作評價制度的指導思想、依據原則及實施策略。
【關鍵詞】教學評價;指導思想;依據原則;實施策略
建立高等學校內部經常性的評價制度,學校用制定的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自評將更能反映學校的基礎和特點,通過對教學工作運行狀態的自我診斷,對學校的人才培養過程及其質量按照學校的要求進行積極的動態調控,能更好的發揮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功能,使人才培養質量盡可能地達到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因此,高校內部自我評價制度的建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建立院內教學工作評價制度的指導思想
按評價主體,即評價的組織者和管理者,可將評價分為外部評價和內部評價。兩者在評價的功能、方法以及評價的依據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外部評價重于鑒定功能,并且受時間、人力的限制,常以集中進行的形式實施,必然只能評估主要的項目和要素,其主要依據是國家的教育方針、教育主管部門關于對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要求、教育的基本規律和基本現狀等;學校內部評價側重于診斷功能,其目的是改進教學,加強管理,具有鮮明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性質。作為學校的一種管理制度,完全可以和常規管理結合起來,而且在時間上、人力上、實施方式上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內部評價除要考慮外部評價的依據外,還要充分考慮自身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因此,建立內部教學工作評價制度,不能完全照搬照套教育主管部門教學工作評價方案,必須根據學校的校情制定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以規范教學管理為出發點,以促進教學基本建設和教學改革為導向,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的,建立經常性的教學評價制度,形成自我診斷、自我調節和自我完善的機制,確保辦學指導思想的落實。
二、院內教學工作評價指標體系的依據及原則
構建院內教學工作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依據是:我國高教改革和發展的趨勢,教育基本理論和教育規律,教育主管部門評價工作指標體系,學校的辦學指導思想、以及當前學校的教學工作實際狀況。在制定教學工作評價指標體系時,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目標性與合理性相結合
在確定教學評價的目標和平價內容時,重點抓住當前影響教學質量的主要因素作為評價目標。在教學環節上抓住教師課堂教學質量這個主要環節進行評估;在教學基本建設方面重點對課程建設、專業建設水平進行評估;在管理上注重對院系教學工作的綜合評價,在制定評價內容時注意與學校的管理目標一致的同時,還要注重目標的合理性,力爭做到目標性與其合理性的統一。
2.完整性與導向性相結合
指標體系應盡可能完整、全面的反映被評估的對象,在制定評價指標時必須系統地考慮各種影響因素。學院的教學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錯綜復雜,需要進行認真分析研究,找出其中的主要因素和核心問題。通過權重系數的權衡,突出指標體系中的重點項目,保證評價結果的準確可靠和導向的正確。
3.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
在制定各評價項目的標準時,必須結合學校的實際,標準定得過高或過低,脫離實際,會導致評價指標體系無法得到貫徹落實,起不到準確進行自我診斷的作用,指標體系要力求簡潔明了,相關因素要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各項指標盡可能地進行量化,對不易量化的指標必須進行明確的界定和說明,使之易于評價,做到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在制定評價指標體系時要對指標體系的內涵作出明確的解釋和說明。
4.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充分發揮學校內部評價在評估時間上可以靈活掌握,可對評價目標進行全過程的、經常性的、隨機性考察的優勢,通過過程評價獲取更詳實、豐富的信息。最終對被評對象作出全面的總結性評價,判斷實際教學工作達到目標的程度。這種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能對評價對象作出更為客觀的評價結論,對學校的教學工作起到較好的診斷和促進作用。
三、分層次進行教學工作評價
學校的教學工作涉及多個方面,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將校內教學工作評價分為三個層次,即:第一層次為院級教學工作評價。通過院級教學工作評價,判斷教學工作的運作態勢,對全院的教學工作進行整體診斷;第二層次為系級教學工作評價。系級評價是對基層教學各種的綜合評價;第三層次為單項教學工作的評價,包括專業建設評價、課程建設評價、教師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質量評價等。這一層次的評價是整個評價工作的基礎。
1.課堂教學及實驗教學質量評價
課堂教學是向學生傳授知識、進行能力和素質培養的主陣地,是實現培養目標的主要途徑,其效果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對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應該尤為重視。課堂教學質量評價一般采取學生評價、同行評價和教學管理人員評價三方面結合的方式進行,必須把學生評價作為評價教師教學的主要依據。國內外的研究表明,大學生在智力和知識上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具備了對教師教學進行價值判斷的基礎,只要評價指標或調查問卷設計合理,操作方法得當,學生評價具有較高的可信度。現代教育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作為被教育對象,自始至終參與了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更能理解和判斷教學活動的價值。在整個教學管理系統中,學生評價教學是反饋信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2.課程建設評價
課程是構成教學計劃的基本單元,尤其是主要基礎課和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發展后勁。課程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應由師資隊伍、教學條件、教學過程、教學改革和教學效果等五個評價要素和相關評價項目組成。在師資隊伍中,突出了對授課教師素質的要求。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踐教學環節和課程改革規劃與成果確定為核心項目,體現當前對教學改革的要求,明確引導課程建設必須加強教學內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并要注重教學改革成果的實效性。
3.專業建設評價
學院制定的專業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應由專業定位、教學條件、教學改革與建設、教學效果四個評價要素組成,將人才培養方案、師資隊伍、實驗室及實習基地、教學內容及課程體系、學生綜合素質等幾個項目定為核心項目。
4.系部教學工作評價
系部是按學科性質設置的行政基層組織,面向教師和學生具體組織并實施教學管理機構。要提高教學質量,需要從多個方面對系部的教學工作進行較為全面的評價。通過評價,明確優勢和劣勢、成績和不足,有效地促進系部更好的推進教學和教學管理工作的開展;通過評價,建立競爭激勵機制,更好地發揮系部的積極性,尋求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整改措施,改進教學工作。系部級教學工作評價指標體系由教學條件、教學狀態、教學改革與建設、教學效果等四個評價要素和相關評價項目組成。
5.校級教學工作評價
在各單項教學評價和系部級教學評價的基礎上,還需要對全院的教學工作進行全面的診斷,定期對全院的教學工作運行狀態作出綜合評價,及時采取措施改進學校的教學工作。
參考文獻:
[1]藍江橋,等.中美兩國大學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的比較與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3(2):97-98.
[2]梁杰.教育評價如何改革創新[N].中國教育報,2004-10-18.
[3]戴瑞亮.高校教師教學評價體系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7):100-102.
[4]蔣琪.信息化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評價設計[J].信息與電腦,2013(10):1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