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在大學期間不僅僅需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需要努力培養自身的心理健康,促進自身的精神世界的發展,使自己成為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要求的人才,完成人的全面發展。但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頻繁出現,已經成為大學生完善自我心理健康的重大阻礙。因此,對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現狀進行探究勢在必行。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途徑
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經濟上的改革,也促進了高校教育的改革。在培養人才觀念上,也有所轉變,不再認為成績是衡量學生成才的唯一標準,把學生的精神世界的改造也納入到了高校教育內容中來,而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的改造中,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制約著其思想道德水平的發展,也制約著精神世界的改造。因此,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在改造學生的精神世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來說,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是指生理健康,還應該是心理健康的發展。因為,中國處于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這一時期需要大量的符合社會要求的人才,而大學生正青春蓬勃,活力無限,具備了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能夠為社會發展提供聰明才智,同時他們的心理健康也制約著聰明才智的發揮程度,所以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才是衡量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社會發展對大學生的基本要求。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關系到其在以后的學習,工作過程中的效率和能力,還影響到中國現代化建設中所要培養的“四有”青年的目標的落實,關系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影響這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 隨著社會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逐漸提高,雖然大學生生理方面趨于成熟,但是由于生活閱歷不足,心理的發展程度并沒有真正成熟。因而,當遇到一些困難的時候,往往無所適從,出現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和障礙,影響了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進程,所以必須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加強培養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的新時代大學生。
一、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表現形式
首先,是大學生由于家庭條件的影響,或者自身相貌的差異,或者身體缺陷的不足,導致的自卑感。自尊自信是擁有良好心態的開端,也是用于新時代大學生積極開拓進取的心理品質,也是做人的重要品格。但是大學生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和地區,受到各自的家庭環境的經濟影響,不能夠和那些來自經濟發達的地區的同學相比較。產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不能將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學習中來,總是在生活的各個方面,自覺不自覺的跟那些生活條件優越的同學相比較,感受到一種落差感,覺得自己渺小自卑。同時也有些同學因感到自身相貌,身高,長相,胖瘦等差異,將自己的定位在很低的一個層次,不愿意在其他的朋友面前表現自己,害怕被其他同學開玩笑,心理脆弱,有些同學甚至不敢去勇敢的追求喜歡的男女朋友。身體缺陷的不足也導致了一部分同學不能夠像其他同學一樣擁有正常人的生活,日常生活中,普通同學的稀松平常的行動,對于他們來說可能就是極其困難的,所以,這部分同學也會變得比較內向,不希望過多的人關注自己,懼怕遭到恥笑。在大學生群體中,有這一自卑心理的同學不在少數,應該充分重視這一心理,因為自卑心理,極其容易導致心理的壓抑,扭曲,甚至嚴重的心理陰暗面,認為所有人都在恥笑自己,覺得自己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很容易就產生過激行為,在眾多的社會案件中,大學生因為自卑感而產生的犯罪行為都表明了大學生自卑心理對思想行為具有強烈的影響性。
其次是逆反心理,當代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遭遇的青春期的特點,都或多或少存在有逆反心理,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生理已經成熟,已經開始逐步面向社會,參加社會基本的社交活動,渴望獲得他們的尊重和理解。因此產生自我閱歷不足和家長教導之間的矛盾。當代由于實行的計劃生育,大部分屬于獨生子女家庭,因此家長過分寵愛子女,容易導致無法樹立在子女面前的權威性,子女不能很好的聽從家長明智的意見,逆反心理是在青年人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狀況,在面對長輩或者家長的教導批評的時候,不能夠以正常的方式交流溝通,總是渴望父母尊重自己的不成熟的想法,也希望得到自己的自由空間,因此在受到批評和阻礙的時候,極其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由于大學生仍然處于一種不成熟的社會人的角色,不能夠很好的處理這一種狀況,不能正視自己的想法,并且調節好自己的狀態,青年人強調自己的個性和自尊,所以就會依然帶著青春期的這種逆反心理帶入到學校生活中來,長此以往,就會對自身的行為產生偏差,認為所有人都不愿意傾聽自己的想法,甚至產生偏激的行為。在長期處在這樣的逆反心理,會導致他們不再聽從任何良好的建議,而且在學習上,也不能完整的投入所有的精力,只能通過其他方式來發泄自己的不滿情緒,例如網絡和暴力文化,這些都會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隱患。
再次是大學生初入大學這個小社會化的環境,由于離開了高中繁重的學業壓力,開始逐步擁有自由空間,面對著來自不同地區的同學,彼此交流著不同的文化,感受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也就造成了另外一個由于人際關系產生的心理問題。在大學環境中,同學和老師都不同于初高中的情形,在面對新的生活環境的時候,老師不再像以前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心,也不會再苦口婆心的教導。而周圍的同學由于來自的地區不同,經濟差異,文化背景的不同,導致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也不盡相同,在同學中的日常生活交往的過程中,容易產生摩擦。交往過程相對難以互相理解,如果雙方沒有很好的處理,沒有注重交往的技巧就會產生心理壓力,大學生的朝氣蓬勃樂于和他人交往,但是在交往過程中受到了挫折和打擊,自然會產生緊張的情緒,變得不再敢和他人繼續交流,因此在大學生中人際關系的不協調也是大學生活中對于大學生的心理困擾。
二、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解決途徑
首先是高校在教育工作中,只重視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缺失了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充分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即使有少許的心理健康工作,也僅僅停留在心理心理咨詢上,不能夠在生活和學習的其他方面充分重視起來。在我國部分高校中,雖然設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室,來為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但是我們應該明確看到,因為大學生非常重視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即使自己產生心理問題,也不愿意去心理咨詢室尋求幫助,他們覺得進行心理咨詢是一種會遭到其他同學恥笑的行為,而且他們自己也認為去進行心理咨詢就代表了自己有了某種心理疾病。不能夠正視這項行為,因此大多數高校的心理咨詢室并沒有像預期中的那樣,對于大學生的心理疏導取得很好的成果。同時部分高校雖然建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僅僅安排一個科室,而且心理輔導老師人數很少,部分愿意去進行心理輔導的學生難以預約上輔導時間,無法滿足需求,甚至有些高校根本沒有設立心理咨詢中心,這都是高校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輔導中顯漏出的不足。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加大對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建設,力求做到正規化,專業化。讓愿意尋求心理幫助的大學生能夠滿足其要求。
其次是高校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使用的方法比較單一,輔導的渠道也稍顯不足。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沒有始終如一的連貫性,在輔導方式上也缺乏系統性。有些學校僅僅依靠同學和輔導員的力量來對產生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輔導,當學生中某個人出現心理疾病時產生了怪異的行為,才上報給學校領導,開始進行心理疏導,這種方式就屬于“發現一例,解決一例”的刻板的問題解決模式。不能夠及時發現及時進行心理輔導,導致了學生的心理問題積壓越來越嚴重,最后變得棘手起來。
學校在心理教育的方式上,沒有對學生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及時主動介入,疏導學生的不良心理想法。而且在具體的心理疏導的模式上,也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學生心理問題排查的管理機制。對于學習生活中的學生產生的心理異常反應,不能做到有異常情況及時處理,及時干預學生心理反應,最后進行事后的跟蹤,評估。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的漏洞和不足,導致了大學生在出現心理問題時,不能得到學校的即使反饋和處理。所以必須加強學校,家庭,社會各方的力量,共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高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最后,今年來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高校專業從事心理教育的老師缺乏。高校的心理咨詢老師隊伍不齊全,而且缺乏專業化。由于受到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嚴重性逐漸顯現出來。這就要求高校在建設心理健康體系的時候,抓緊招聘具備專業素質的心理老師,積極推廣心理咨詢活動,建立學生心理咨詢保密化系統。確保學生進行心理咨詢活動的隱私受到保護。同時,在課堂上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師也應該具備相應適當的心理理論知識,在課堂上講述科學知識外,還要向學生灌輸積極健康的心理知識,讓他們了解心理過程,正視心理咨詢行為。對于教師隊伍的心理知識的培養,加強心理咨詢的技巧和方法,是發展和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向性和教育性的必然要求,以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然而,在實際的高校工作中,許多高校沒有具有專業素養,水平高超,專業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大部分是由非專業人員兼任的,因為這部分人員心理專業知識的不足,沒有接受過專業的訓練,也沒有受到過系統的職業道德觀念的培訓。往往使來接受心理咨詢的學生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有的甚至誤導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甚至有些行為還給學生增加了心理負擔。所以高校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慢慢實現心理教師隊伍的專業化。
結語
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影響,高校工作要及時糾正其不良的行為習慣,培養良好的心理品格,實現大學生發展成社會主義現代化所需要的人才。在此過程中高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要明白家庭對學生的教育有不可忽視的作用,要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情感教育相結合,共同解決大學生心理方面所產生的問題,最終把大學生塑造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淺談心理疏導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價值》 楊芷英 思想理論導刊 2009年4月
[2]《咨詢心理學》林崇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6月版
[3]《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徑探索》 魏兆瑜 中山大學學報 論叢 2005年
[4]《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樊富珉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2年 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