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焦慮是學習過程中很普遍的一種現象,它對外語學習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適度的焦慮有利于外語學習,但是,過度焦慮對英語的學習會產生消極影響。焦慮現象是由外源性和內源性因素所引起的,內源性因素是內因。因此,在克服焦慮現象,應從學習者和教師兩方面入手。
【關鍵詞】焦慮;英語;教學
一、引言
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發展的基礎上,人們也越來越關注學習者的情感因素,20世紀70年代后期及80年代,語言教學研究者將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引入到教學過程中。自20 世紀80 年代起,Horwitz 等設計了“外語課堂焦慮量表”,并在量表中將課堂環境下的語言焦慮分為:交際畏懼、考試焦慮、負評價恐懼。焦慮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也從情感態度方面設計了課程總目標和分級目標。英語學習過程中的焦慮現象,在小學英語學習過程中存在著普遍性,所以,對焦慮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影響因素的研究具有指導意義。
二、外語學習焦慮對學習的影響
皮連生認為,“焦慮是指某種實際的類似擔憂的反應,或者指對當期多預計對自尊心有潛在威脅的任何情境具有的一種擔憂的反應傾向。”焦慮可以分為正常焦慮和過敏性焦慮。研究發現,焦慮對于不同的學習任務具有不同的作用。對于機械學習或者不太困難的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一定程度的焦慮具有促進作用。但是,當語言學習者處于一種新的環境中,特別是當認知結構中,之前的圖示受到沖擊,需要構建新的圖示時,不同程度的焦慮對學習新知識具有不同的影響。中等程度的焦慮有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而過高或過低的焦慮卻不利于學習新的知識。從多項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不能片面地斷定焦慮對學習積極或消極的影響,而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焦慮從程度上,可以劃分為正常焦慮、焦慮過高和焦慮過低。正常焦慮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們在這里所研究的焦慮過高對小學生學習英語的影響。
三、影響焦慮產生的因素
焦慮的產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具體可以分為兩個方面: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其中,內部因素是產生焦慮現象的主要原因。
1.內源性因素
首先,內源性因素主要是來自于學習者自身,它與學習者的歧義容忍度有關。歧義容忍度是用來表示在問題模糊不清的情況下,人們處理問題時表現出有條不紊和鎮定自若的程度。歧義容忍度高者往往能夠接受與他的信仰和知識結構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接受相互矛盾的內容,能夠在模棱兩可的情況下,把問題理出頭緒。歧義容忍度低者往往無法忍受模糊不清的事物或局面,使他們感到頭疼不安,容易拒絕那些與他們的想法不一致的觀點。由于學習者的歧義容忍度不同,因此,在面對新知識所產生的焦慮是不同的。
其次,學習者設定的目標與焦慮現象的產生也有聯系。當學習者設定的目標超出自己的“最近發展區”,這并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反而給學習者帶來帶來巨大的壓力,使學習者產生焦慮。學習能力較弱或學習效果較差的學習者焦慮程度相應較高,當他們既不能用外語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又不能理解別人所說的外語時,易產生交際畏懼,不當的學習方法導致學了數年外語以后還是學不好,也會形成焦慮。
2.外源性因素
外源性因素主要來自于社會、家庭和學校等。由于社會在不斷地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高學歷的需求越來越熱,就業壓力就越來越大,這就給在校學生施加了極大的壓力,增加了他們對未來的恐懼和憂慮。學校為了增加升學率,無限地增加學生的壓力,導致學生焦慮感的增加。由于家長望子成龍的影響,家長普遍認為學習好的孩子才會有前途,對于學習差的孩子,會受到父母的訓斥,增加孩子的負擔,同時,加大了孩子的憂慮感。
四、克服焦慮的策略和方法
焦慮不利于學生外語的學習,但是焦慮的負面影響可以避免或克服。焦慮是由內源性和外源性兩方面的因素所產生的,因此,為克服焦慮現象,應該從學習者和教師兩方面采取措施。
1.針對學習者自身的方法。
首先,充分保護學習者的自尊心。自尊心是學習者進行學習的保證和前提。學習者自尊心不強,很大程度上是是因為缺乏自信、自卑、有失落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缺乏自信,那么,他們就會擔心犯錯誤,害怕引起別人的嘲笑,所以羞于表現自己,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自尊心的獲取來自于個體過去的經歷和周圍人的評價。教師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發掘學生的優點,給予學生以鼓勵,增強他們的自尊心。
其次,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通過英語學習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在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中,情感態度被提到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在情感態度中,動機和興趣占有重要的地位。興趣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多方面興趣的培養,有利于學生在多方面發現自身的閃光點,在生活中增強自尊心、自信心,克服焦慮感。
再次,創設和諧的課堂環境。和諧的課堂環境,確保學習者心理安全和自由,這樣才有利于學習者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之中。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精神,采取小組合作的方法,活躍課堂氣氛,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
2.針對教師的方法。
首先,教師要在適當的情況下,進行糾錯,培養學生的歧義容忍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正確的糾錯時機,不可以逢錯必糾,這樣并不利于學生歧義容忍度的培養。根據S.P.Corder所提出的錯誤的三種類型,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于錯誤要區別對待。對于形成系統前的錯誤,這類錯誤是學習者不了解語言規則而犯的錯誤。這類錯誤并沒有規律可循,因此,教師一一糾正這類錯誤,既不能有效的遏制錯誤的發生,反而打擊了學習者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并不利于學習者習得二語。對于系統的錯誤,教師應該耐心的糾正。因為這類錯誤是由于學習者缺少全面的語言規則的認識而產生的。如若教師未能及時的糾正此類錯誤,必定會影響學生對語言規律的認識。對于形成語言系統后的錯誤,教師只稍加提醒即可,因為學習者明白語言規則,只是由于不熟練而產生了口誤。
其次,教師應該加強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師生之間應該是一種朋友關系,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幫助者,教師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管理者。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迷茫時的指引者。
五、結束語
英語學習過程中的焦慮是一種復雜的現象,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它也對外語學習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教師應對焦慮這一情感因素給予足夠的重視,積極研究和探索,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改變易引起過度焦慮的約束性、強制性教育方式,并有針對性地采取一些措施,力爭將學生的焦慮控制在合理的程度,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和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姜東霞,何杰.論英語學習焦慮與英語教學[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4):45—47.
[2]皮連生.教育心理學(第3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師大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