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學習倦怠是當代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現象,影響著學生的學業和身心健康。本文主要研究大學生的學習倦怠狀況并探討這種狀況在性別、年級、專業類型、家庭經濟狀況上的差異。采用大學生學習倦怠狀況量表,對河南大學5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研以了解目前他們的學習倦怠現狀。結果發現:河南大學大學生學習倦怠狀況總體上不是很嚴重,但有一部分大學生學習倦怠水平較高。不同性別和專業類型的大學生其學習倦怠狀況不同。
【關鍵詞】 大學生;學習倦怠;探索性因素分析
【正文】
一、問題提出
(一)社會普遍存在“倦怠”現象—從“職業倦怠”到“學習倦怠”
倦怠是沮喪、疲乏、不滿意、焦慮、抑郁、冷漠、迷惑,無力、低自尊等消極的心理表現。“工作倦怠”(jobburnout)一詞最早用來描述助人職業中的從業人員因工作時間過長、工作量過大和工作滿意度過低而導致的一種疲憊不堪的狀態。早在80年代國外就已經開始對學生的倦怠現象加以研究。研究表明,除了社會助人工作者會產生職業倦怠以外,學生也同樣會產生學習倦怠。雖然學習倦怠與職業倦怠存在本質上的區別,但不可否認大學生確實存在學習倦怠現象。
(二)大學生的學習現狀令人擔憂
有調查顯示,大學生逃課、遲到早退,考試作弊等現象屢見不鮮,不少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對學習的倦怠,失去了學習的目標和動力。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黃金階段,大學期間的學習直接關系到他們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獲得,也影響著他們的發展前途.如果出現學習倦怠現象,不但影響身心的健康發展,也必然造成學習質量的滑坡和教育資源的浪費。因此,大學生的學習倦怠問題已經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二、研究綜述
(一)研究目的
以大學生的學習倦怠為研究內容,旨在更好地了解目前大學生的學習情況,揭示影響大學生學習倦怠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一些建議和措施,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最終目的是讓他們樂于學習、提高學習效率。
(二)研究假設
(1)總體情況的調查:大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學習倦怠現象;
(2)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學習倦怠上存在顯著差異,年級越高,學習倦怠現象越嚴重;大學生在學習倦息上存在性別差異。男生比女生存在更為嚴重的學習倦怠現象;不同專業類型的大學生在學習倦怠上存在顯著差異。文科、理科、工科、其他專業類型大學生在學習倦怠總分上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家庭經濟狀況的大學生在學習倦怠的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家庭經濟狀況越好,學習倦怠越嚴重。
(三)調查對象
選取河南大學48名本科生作為被試。其中男生23名,女生25名,大一學生14名,大二學生14名,大三學生19名,大四學生1名。
(四)調查工具
借鑒福建師范大學連榕,楊麗嫻編制的《大學生學習倦怠問卷》以及本人對學習倦怠的理解,編制了大學生學習狀況調查問卷。總量表的a系數為0.912,各個維度的a系數分別是0.808、0.807、0.766;探索性因子分析的各項指標良好,KMO值為0.740,分析出5個因子,總貢獻率達70.218%,因子負荷均在0.501—0.897之間。該量表采用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7個等級記分,“完全不符合”記0分,“完全符合”記6分。得分越高,倦怠程度越嚴重。
(五)調查過程
本次研究共選取被試53人,收回問卷51份,有效問卷48份。考慮到樣本的代表性和專業的特殊性,選取了不同年級、不同專業類型(文科、理科、工科、綜合類)的被試。測驗一次完成,問卷發放后,3天之內收回。利用SPSS18.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六)研究分析
1. 大學生學習倦怠的現狀分析
根據問卷的結構特點、得分情況和對前人量表的參考,將得分高于60分者視為學習倦怠者,低于30分者視為不存在學習倦怠,介于30分和60分之間者視為不確定的中間狀態。研究結果表明,得分高于60分者占總人數的8.3%,低于30分的占總人數的43.75%,介于30分到60分之間者占總人數的47.9%。由此可見,大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學習倦怠,雖然不嚴重,但結果不容忽視,因為真正態度明確的不倦怠者占較少的一部分,處于不確定狀態的學生數量較多,但這種不確定是一種中間狀態,潛藏著很大的危機,很可能轉變為學習倦怠。
2. 被試的特征變量對學習倦怠的影響
研究者根據被試的性別、年級、專業類型、家庭經濟狀況等特征變量對被試進行分組,對大學生學習倦怠的總分以及各個維度的變量進行t檢驗或方差分析,研究存在的各種差異。
(1)大學生學習倦怠的性別差異比較
本研究的有效被試中,男生23名,女生25名,以性別作為分組變量,對大學生學習倦怠作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發現,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學習倦怠總分上存在顯著差異(p<0.05),在情緒低落和成就感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差異(p<0.05),在行為不當維度上無顯著差異。
(2)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年級差異比較
以年級作為分組變量,考察大一到大四學生學習倦怠的情況,根據方差分析的結果,大學生在倦怠總分、行為不當和成就感低因子上無顯著差異,在情緒低落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p<0.01)。
(3)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專業差異比較
對不同專業類型的大學生進行分類,分為文科、理科、工科和綜合類,對他們的學習倦怠情況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專業類型的大學生在倦怠總分和情緒低落、行為不當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從倦怠總分來看工科和理科得分較高,分別是41.31和40.84分,其次是文科,綜合類相對來說得分較低,約為18.5。
(4)不同家庭經濟狀況的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差異比較
為了考察家庭經濟狀況是否對大學生學習倦怠產生影響,按照家庭經濟條件
分為四類:很好、一般、困難、特困。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家庭經濟狀況的大學生在學習倦怠總分和各維度上均無顯著差異。
(七)研究結果
總體而言,大學生的學習倦怠狀況不是很嚴重,但也有一部分同學學習倦怠水平較高;男大學生在情緒低落、行為不當和總倦怠程度顯著高于女生,而在學習效能感低維度,兩者間沒有顯著差異;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專業差異顯著,具體體現為,工科、理科的學生倦怠程度高于其他專業類型;年級僅與情緒低落維度存在顯著差異。
三、分析與討論
(一)與前人結果的比較
1.研究結果表明,8.3%大學生存在學習倦怠,47.9%的學生處于不確定的中間狀態,與孫愛玲的研究結果一致。雖然不是非常嚴重,但也不容樂觀。
2.性別與大學生學習倦怠總分、一些維度之間有顯著的差異。男生在學習倦怠總分、情緒低落和低成就感方面的得分顯著高于女生(p<0.05),在行為不當維度上無顯著差異。關于性別差異對學習倦怠的影響,此次得出的結果與他人的研究結果不同。孫愛玲、楊麗嫻等的研究結果發現,女生相對男生表現出極其顯著的情緒低落和學習效能低。但臺灣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并未顯示出性別差異(張治遙,1989;宋曉穎,1992)。本研究得出的這種差異可能是因為受長期的傳統思想的影響,女生的社會期望相對較低,從而有較強的自我認同感和滿足感。而社會對男性的要求和期望值更高,所以導致了男生比女生學習倦怠程度更高。
3.本次調查得出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年級差異不顯著,年級與情緒低落維度存在顯著差異,與其他人的研究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取樣少且不具代表性所致。
(二)調查中的優缺點
1.調查研究的可取之處
① 在前期調查問卷的編制中,經過嚴格的信度、效度、區分度分析,刪掉了一些無效項目,保證了問卷的有效性、可靠性,為進一步的研究做好了準備。
② 調查過程中運用了分層抽樣的方法,在不同年級、性別、專業等均選取了一部分樣本,使樣本更具代表性。
2.調查研究中的不足
① 受現實條件的限制,被試選取的數量過少,范圍小,僅限于河南大學或某幾個專業,所以樣本的代表性差,最終可能使實驗結果出現偏差。
② 問卷本身存在一些問題,對數據的處理與解釋不夠充分,受自身知識量的制約,一些進一步的探究無法繼續。
參考文獻:
【1】楊麗炯.連榕.學習倦怠的研究現狀廈展望【J】.集美大學學報,2005(2)。
【2】連镕.楊麗姍.吳蘭花.大學生專業承諾、學習倦怠的狀況及其關系【J】.心理科學,2006(1)。
【3】孫愛玲.大學生學習習倦怠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李永鑫.譚亞梅.大學生學習倦怠的初步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年第15卷第8期。
【5】張文娟.趙景欣.大學生學習倦怠與學業自我效能感的關系.心理研究.2012,5(1):72-76。
【6】仇斯格.獨立學院大學生學習倦怠現狀與對策研究.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