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外語教學已步入交際應用時代,為了適應社會需求,提高學生的外語綜合素質,英語教學應當是一個強化學生參與意識、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的過程。
【關鍵詞】參與意識;主體地位;教學方法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科學知識不是簡單地傳授給學生,而是應當引導學生去發現,獨立去掌握它們······一個機械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優秀的教師教人發現真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好主導作用,強化學生積極參與意識,精心組織好課堂教學,回歸學生主體地位。
一、營造民主、和諧、熱烈的教學氣氛,是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回歸主體的前提條件。
繁重的課業負擔和機械被動的學習往往使學生感到上課是一種沉重的負擔。這就要求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千方百計調動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節好課堂氣氛,使師生處于最佳狀態。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概括起來講,教師應做到一“新”二“用”三“真”四“進”。
(一)“新”就是不斷變換上課的方法和方式,使每一節課都有新意,有新鮮感。
(二)“用”隨著科學的發展,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方式已無法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師應當用現代化得教學手段去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三)“真”教師的形象和情緒對課堂氣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應當做到真情實意愛學生,真才實學教學生。
(四)“進”活動是影響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決定因素,而活動對于實踐性突出的英語課來說尤為重要,教師應當讓英語教學的課堂成為活動的場所,做到競賽、游戲、音樂、表演四種活動進課堂。活動最有利于培養和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解決性和協作性。
二、適當的教學方法,是強化學生參與,回歸主體的根本保證。強調學生主體性,不僅不否認教師的主導作用,而且教師要更有效、更科學的發揮好主導作用,運用適合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方法組織學生參與活動,從而調動其積極性,讓學生廣泛參與。
(一)激發興趣類:這類方法一般用于課堂的起始階段,其作用是激發學生的參與的興趣和認知的興趣以增強學習動力。主要包括在降低難度的情況下采取情感溝通法,故事表演法,趣味問答法或者搜集一些有趣的學習材料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例如我在講發音的時候采用了
A big black bug bit a big black bear and made the big black bear bleed blood.
通過諸如這些句子鍛煉學生的發音清晰度,在降低難度的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
(二)強化認知類:這類方法主要是促使學生動員多種感官全身心參與認知,加深對知識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會。主要包括感官共鳴法。如在教完《The Necklace 1》一課時,我就借用《Indian Boys》一歌的曲調把有關重點單詞、詞組及句型編成一首小段歌為:One necklace Two necklaces Three diamond necklaces Four scenes Five balls Six invitations Seven francs Eight governments Nine palace balls The people accept jewellery 使學生把有關的重點內容在歌唱中輕松地掌握了。
(三)培養能力類:這類方法的作用是在學生掌握一定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其綜合運用的能力,并能鞏固所學知識,主要方法包括模似演練法、討論法、比賽競賽法等。我經常在“Reading and Writing”部分中給出key words,讓學生根據所掌握課文內容to retell the whole text。 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及口頭表達等能力。
(四)反饋檢查法:主要用于對學生學習結果及參與行為進行反饋評價,及時矯正錯誤,鞏固知識,強化參與意識。包括快速問法,立體反饋法,角色轉換(討論問答)法。上完一課堂后,我通常利用小組PK,one by one 法等快速提問學生,檢測學生的掌握熟練程度,或者用角色轉換法,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提問,通過學生自己找問題來反饋所學內容。
在英語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本位思想是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最佳選擇。學生的主體地位,是以教師主導作用為條件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是以學生主體地位為歸宿的主導作用。作為英語教師應當充分了解英語學科的特點,創造出符合英語學科內在的規律方法。強化學生參與意識,以回歸主體地位為本位,才能使學生的素質“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