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教育生態學視角,通過對國貿專業雙語課程改革的四個影響因子分析,找出存在的困難及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教育生態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雙語課程
一、引言
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是培養熟悉通行的國際貿易規則和慣例,通曉最新的國際貿易業務運作方式與基本操作技能,能夠無障礙地進行英語交流的專業。 由于未來面臨的交流群體、工作對象主要是國外客戶,要求學生必須在通曉基本英語交流的基礎上,掌握專業英語知識,達到會聽、會寫、會說、會用的目的。就目前來看,海南省高職院校國貿專業學生英語基礎薄弱,雙語課程開展并不順利,鑒于此,本文引入教育生態學的理念,所謂教育生態學是將教育與生態環境相聯系,并以其相互關系及其機理為研究對象,試圖利用此來推動專業課程改革研究。
二、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國貿專業雙語課程改革影響因子分析
從教育生態學來看,國貿專業雙語課程改革是一個涉及教師、學生、學校環境和課堂環境及實踐基地、課程信息和教學手段方法的有機的、復雜的、統一的生態系統,研究這一系統中中事物、個體間的關系是重中之重。
(一)學校、課堂、實踐基地是教育的生態環境因子
教育的生態環境是以教育為中心,對教育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起制約和調控作用的多元環境體系。首先,學生的大學學習生活是在整個學校大環境展開的,學校的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學習氛圍、課外活動等都無時不影響著學生對雙語課程改革的認可度、參與度,學校軟環境的建設是提升課程改革質量的前提。其次,課堂是課程改革關鍵場所,不同的教室布局、規模大小影響著國貿雙語課程的教學,如很多學校開設國貿雙語課程在行列式布局的教室授課,座位排成直行,全體學生面對正前方的黑板、教師聽課,這種布局制約了多組學生間的雙向交流,特別不利于開展角色扮演、團隊合作等活動。同時,學生在教室中的座位,就是該學生在課堂中的生態位,課堂生態位體現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和行為表現,如有的學生喜歡坐后排,有的學生選擇坐前排。最后,隨著高職教育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國貿專業授課要求走出課堂,進行實踐基地模擬、實訓,國貿雙語課程改革是一項語言與專業操作結合的活動,要求動口又動手,實踐基地是學生走進社會的前站。
(二)教師是教育的生態輸入因子
教師是課程改革首要推動者和關鍵,學生學習課程是由教師教授的,課程信息是通過教師加工了的。首先,國貿雙語課程專業性強、英語要求高,使得學校在開設相關課程時,會根據自己師資力量開設,有時候會通過減少課時、聘請非國貿專業畢業的英語教師授課,這種環境制約的結果則可能是專業雙語課變成非專業英語課。其次,教師授課前會按照學校的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備課,但是在選擇何種手段講授、何種方式展開、何種案例開始則沒有具體規定,所以課程教授好壞可能不好判斷,而等到一學期結束,再來評判教授好壞,則很可能浪費了這一學期的時間。最后,教師講授通常是按照一定標準備課,可是不同的群體接受信息都表現為不同的特征,即使是同樣的國貿專業不同的班級也表現為不同的學習氛圍、接受程度,要求教師在針對不同班級授課中作出知識取舍、教學手段的改變。
(三)學生是教育的生態接受因子
學生作為知識的接受者,是教育轉化的最重要的載體。就海南高職學生來看,學生英語素養較低,通過四、六級英語考試的學生較少,主要以通過AB級為主,同時,學生在學習相關國際貿易知識的時候,對《國際結算》、《外貿函電》、《外貿英語》等專業英語要求較高的課程,學起來非常吃力,特別是在制單結匯等要求繕制填寫英文單據的時候,需要教師對其作出全篇中文翻譯。學生對教師翻譯的依賴,專業內缺乏學英語的氛圍,以及自身專業英語素養低下等因素制約了學生未來的發展。以上這些制約著專業雙語課程的改革,教師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來打基礎、壓縮知識量,而學生在接收的過程中也認識不足,如本研究于2013年9-12月通過對海南工商職業學院2010級、2011級、2012級三屆國貿專業學生,共
249人調查問卷發現,學生認為“上雙語課的目的是提高英語水平”的占到55%,并沒看重雙語課的專業性;有23%的人認為“雙語教學不必要、無所謂、增加學習負擔”,不理解雙語課程在國貿專業的重要性,這些都是阻礙國貿專業雙語課程改革的問題。
(四)課程信息和教學手段、方法是教育的功能因子
教育生態系統是一種有目的的內外兼具系統,內在功能為育才,其外在功能主要為其社會功能—傳遞文化、協助個人社會化、使人們建立共同的價值觀等。課程信息通過教師輸入進生態環境,并最終輸出給學生,學生通過專業培養獲得知識技能,在雙語課建設中獲益,通過語言、實踐操作對接,達到育才功能;通過學生畢業、走進社會,輻射這種功能,帶動學校文化、教育育人、正能量傳播的外在功能。教學手段、方法是信息傳播的載體,包括技術、授課方式、時間控制等多個方面,是輔助力量,可是就目前來看,教學手段、方法還是主要以教師講授為主,這種單一的授課方式、教學手段不適用于國貿雙語這種專業性強、語言要求高的課程,演示法、實驗法、案例法、討論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也是存在的,但并沒有普遍使用。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沒有將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內在資源,沒有將教學方法作為一種獨立的資源加以開發和建設。
三、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國貿專業雙語課程改革的建議
國貿專業雙語課程的改革必須著眼于課程的可持續發展、生態平衡的基礎上,所以可以借助生態學相關定律找出相關對策。
(一)基于“花盆效應”尋求雙語課程的生態環境改變
花盆里栽不出萬年松,花盆是一個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態環境,在空間上有局限性。因此,在花盆內的個體、群體其生態閾值下降,生態幅變窄,生態價下跌,一旦離開此小生態環境,個體、群體會失去生存能力。
學校-課堂-實踐基地是相互共生、包容的、相關的生態群落:學校是大環境,從硬、軟兩方面制約課程改革,所以要改變雙語課程教、學兩難現象,學校督促、推動必不可少,如可以從制定制度、舉辦技能大賽等方面入手。課堂是實施環境,信息輸出輸入主要在這個小環境中產生,所以必須改變課堂座位布局、學生生態位意識,如教室布局成圓桌式、橢圓式、半圓式和馬蹄形,通過布局改變學生生態位意識,研究發現處于扇形之中的學生容易被教師注意,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多在扇形區域發生。正如“花盆效應”所述,如果沒有一定的實踐場所讓學生練手,進行實踐嘗試,學生只能是脆弱的個體,無法適應畢業后競爭激烈的環境,所以高職學生三年實踐時間配置至關重要。
(二)基于“最適度原則”達到雙語課程改革的輸入適度
教育生態的個體、群體、系統在自身發展的一定階段上,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各種生態因子都有自己適應范圍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圍內主體能很好發展,否則將走向反面,即最適度原則。
國貿專業雙語課程改革中,教師是實際課程的生產者、課堂生態的設計者和控制者,教師成為課堂生態的主導因子。首先,要提高教師對雙語課程的認識,認識大綱要求的上下限,嚴格區分大綱中知識的掌握、理解、了解等方面要求;其次,選擇最適度的知識講解,可以在第一節課通過提問、摸底考試、課下交流等方式了解班級英語、專業狀況,從整體到局部的刪減、增加知識容量,提高教師自身知識設計能力;最后,為了讓教師吸收更多經驗,應通過教研室專業例會、省級培訓、論文交流、學校訪問等方式增加專業教師能力、經驗,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創新能力。
(三)基于“教育節律”的學生接受知識的生態平衡
生態系統從輸入到輸出要平衡才會促進其中個體的穩定發展,同樣,教育如果不注重學生的接受狀態、生理習慣,一律填鴨式講授,也將打破教育系統的平衡,所謂教育節律即教學的節奏,如預習、聽課(或實習)復習;單元考、期中考、期末考、實踐操作等。
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很困難,特別是專業雙語課更困難。采取措施包括:首先,非專業英語課與專業英語課的分工必須明確,非專業英語課必須配合專業英語課程打好基礎,針對不同專業,設計不同教學方案,輔助專業英語課完成教學任務;其次,專業英語課不能總去做基礎英語普及工作,要由專業國貿教師講授專業特性,強調“語言+專業”,強化語言在實操中的作用和專業在語言中的特殊性;再次,針對不同班級學生設計不同講授教案,通過未來展望誘使學生學習專業雙語課程動機及興趣。最后,提供多方面的專業指導,包括心理、專業、實踐指導,讓學生多走進實訓室、工廠、海關等和國貿專業相關的地方,激發學習熱情。
(四)基于“限制因子定律”進行課程信息、教學手段、方式的微量要素的調整
在生態學中認為,農作物通常不受它所需要的大量的營養元素的限制,反而受那些只是微量需要的原料的限制,只要稍微加入所缺的微量元素,產量馬上就會明顯地提高,即 “限制因子”定律。
課程信息不是輸入越多越好,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少量的、生動的、有趣的案例可能更能打動他們,所以控制每節課的信息講解時間,減少教師講授,增加學生互動環節,比如通過游戲、搶答問題方式刺激學生。教學手段、方式作為最易忽略的輔助手段,往往缺乏相關資源建設以及培訓,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照本宣科”、“照PPT讀”的方式很容易讓雙語教學陷入非專業英語的誤區,讓學生產生此課程和別的英語課程沒有區別的誤解,調整教學手段、方式不僅僅是教師語言、授課技巧、技術,還包括知識、案例的選取設計,這個可以通過學校建立教學手段、方式資源庫、教研室討論、會議交流等方式推動教師授課能力質量提高。
參考文獻:
[1]周應中.關于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教育生態學的思考.職業教育研究[J].2011
[2]楊同毅,周磊.高等學校人才培養課堂生態的影響因子分析.高等農業研究[J].2009
本論文為海南工商職業學院校內資助項目(編號B20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