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體制的改革,企業為了市場需求,改變了對學生的就業能力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招聘人才的觀念,而是提高了對大學生的素質能力要求。這就導致了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問難加大,已經成為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企業招聘不到人才和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困難,主要是因為現在的高校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得不到企業的認可,而學生有找不到與所學專業相關的職位。現代企業主要要求高職畢業生的基本素質和實踐的經驗能夠提高,這就需要在大學生時期,大學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本文對企業的人才需求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現代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素質要求,并對高校培養大學生的素質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企業;高職畢業生;素質能力;要求
0 前言
隨著我國的社會體制的改革和全球經濟的發展,現代企業因市場發展的需要對高職畢業生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對企業人才的需求進行調查,我們不難發現,企業對高職畢業的素質要求提高了[1],如何才能培養出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人才要求,這就是高職院校必須面對的問題。
1 現代企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
1.1 寬厚而扎實的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是學習知識的基本根基。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我國的社會體制的轉型和經濟的迅猛發展,我國的企業和產業都在不斷的變化,結構也在不斷的調整,從業人員不在實行終身制得崗位,而是在不斷變化著企業對從業人員的要求在不斷的提高,所以,高校畢業生為了符合這些要求,就必須在校期間就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打破專業的局限,不僅要學好本專業的知識,還要涉足其他專業的知識,提高自己的學習知識面,擴展自己的視野。
1.2 全面素質要求
學生學習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構成知識的結構骨架,但是在知識結構中應主要包括現如今高科技發展的新知識和新信息。企業在招聘人才時,都會要求學生具備外語知識和熟練的使用計算機的技術,以便獲得國外的新信息。近幾年的發展,使企業特別注重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以及掌握一些管理方面的知識,還要具有較好的素質。總而言之,學生素質的提高,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教育改革培養人才的需求。
1.3 運用科學技術的實際操作能力
在現代化的生產條件下,如果學生只知道學習理論知識,而沒有實踐操作的能力,就不能完成企業安排的技術任務,就更不用說創新能力了。實踐操作能力是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轉化為物質的力量,是技術人員必須具備的能力,是創造發明的前提要素。
1.4 知識創新能力
隨著社會主義生產經濟的轉型和發展,增加市場經濟的競爭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生存的動力和源泉是企業的職工,尤其是企業的科技研發人員。科技研發人員的很多種能力發展的基礎是創造能力,在使用精確的儀表來開發和創造新的社會價值的高科技含量的新產品的能力。這種創新的能力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還是對科技的進步和對個人價值的體現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人才,不僅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也是提高企業職員素質的要求。
2 培養大學生創造性素質的思路
2.1 更新人才培養觀念
社會經濟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在不斷的提高和提出新的要求,以前那些選擇人才的模式已經不在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2]。所以,高職院校必須改變培養人才的理念,要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素質的提高創造一個舒適安心的環境。
2.2 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培養創新能力和發展的基礎。現代科技的發展,是全球信息化,這就要求學生要掌握豐厚的知識和具有很寬的知識視野,不僅要掌握自身專業的知識,還要熟悉其他專業的知識。所以,高職院校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就必須對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行改革。
2.3 調整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
大學教育涉及很多的學科,但是在進行專業的教育時,學生會因為學科的性質而局限了思維的發展,使其思維固定化,使其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受限制。學校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將教學的內容開展。學生除了要學習自身的專業外,還可以對其他專業的課程進行選擇性的學習。教師在教學時,也可以進行適當的擴展,不再局限于課本的知識,要適當的引導學生關注時事。
2.4 發揮教師在創新教育中的主導作用
教師要在創新教育中發揮出主導的作用,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開展有利于學生思維和個性發展的新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在教育中要根據學生的個性進行教學,在課堂生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對學習和思考以及創新的知識。在教學方法上,也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同時,教師還應該注重加強自身創新意識的提高,在教學實踐開展科學研究,將最新科研成果引入其中,時時關注最新的科研發展,不斷革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提高自身的業務水準,在開展科研的同時完成教學任務,在創新教育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 結束語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給高校培養人才的模式帶來了挑戰,但是不可否認這也同時是一個機遇。所以,高職院校必須改革教學模式。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其綜合的素質,為社會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周世學,陳士俊,鄧蓓.關于大學生就業的經濟學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0,1(8):1-2.
[2]張志鴻,李俊慶。張成福.現代培訓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1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