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機械基礎》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機電類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機械專業基礎知識并掌握一些基礎實踐能力。職業學校學生的基礎水平、心理素質等原因造成《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困難重重,學生厭學情緒嚴重,教學效果不甚理想。本文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就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評價模式三個方面的改革談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機械基礎;課程改革
《機械基礎》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機械類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對于學生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及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為進一步提高機械類學生對該課程的學習效果及對該專業的學習興趣,特對該課程做了課程教改研究,現將教研教改情況總結如下:
一、教學內容
目前,《機械基礎》教材種類繁多,但是所編寫的教學內容都是大同小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工程力學、工程材料、機械零件、機械傳動及密封與潤滑。各章節內容按照理論知識的邏輯關系逐一編寫,這些教材理論性較強。通過對我校機電類學生的調查發現,學生對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學習興趣不大,更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基于這種情況,我校《機械基礎》的教改首先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刪除一些理論性太強的章節(如:工程力學部分),添加一些后續課程需要學生掌握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章節:
任務一:走進機械世界——簡單介紹機械的發展歷程,對機器、零件、機構及平面四桿機構的夠用進行講解。
任務二:機械材料——對黑色金屬及鋼的熱處理做重點講解、簡單介紹有色金屬及其他材料,增加零件毛坯的制造方式(如:鑄造等)。
任務三:軸系零件——對軸、軸承的結構、分類、特點及選用進行介紹,增加軸承的裝拆方法等內容。
任務四:機械傳動——對機械中常見的傳動形式(如:帶傳動、鏈傳動等)的傳動特點、應用及裝拆等內容進行講解。
任務五:聯接——對機械設備中常見聯接形式(如:螺紋聯接、鍵聯接等)的特點、裝拆方式等進行講解。
任務六:機械密封與潤滑——對機械的密封與潤滑方式做簡要介紹,培養學生養成維護、保養設備的習慣。
各章節內容以一臺一級減速器的安裝、維護作為依托,從減速器這臺機器的認識到減速器各零件所用到的材料、典型零件的結構特點、減速器的傳動、減速器各零件的聯接及減速器的密封與潤滑為教學內容的主線,同時增加減速器中典型零部件的拆裝、測量實訓,使學生在學習完該課程后,能夠學以致用、達到理論知識能夠過關、基本技能能夠過手的目的。
二、教學方法
1、問題情境引導法教學——教師備課時應該在認真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有意識的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去展開課堂教學。人對問題總是敏感而渴求事物的真相或結果的,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有了“疑”就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也便有了探索真理,想知道真相的愿望和契機,學生腦子在思考,注意力也就集中了。例如:在學習齒輪傳動的特點及參數時,教師給出一個減速器中齒輪工作的場景,讓學生說說齒輪傳動時自身的感受,在學生感受的基礎上給出齒輪傳動的特點;緊接著又給出一個問題:通過什么來區分大小等各不相同的齒輪,并將學生分組,分別發放一個小齒輪和一套測量工具,讓學生測量小組認為很重要的齒輪數據,最后由教師給出齒輪的參數及測量方法,最后給出一個思考問題:兩個齒輪為什么能夠嚙合傳動?通過問題的從層層引導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并適當增加動手操作環節,一方面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是鞏固學生對工量具的使用能力。
2、現場情景與多媒體教學——中職學校學生絕大部分是初中應屆畢業生,沒有企業工作經歷,對生產中用到的設施設備不熟悉甚至重來沒有見過,在專業課程學習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用文字、簡圖來表達設備構造,學生學習困難,教學效果不明顯。現場教學以教學基地為依托,用具體形象的實物或事實作為教學內容,在觀看現場、聽取介紹、討論交流的過程中,運用的都是現場事實材料。因此,相對于其他教學方式來說,它對客觀對象和社會現實的認識是更為直接、全面和深刻的。在現場教學中,學生能夠走進實踐現場,通過對零件、設備的認識和理解,在直接接觸事實、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同時,能夠更好地專業知識。這不僅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觀察力和形象思維,而且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正確而深刻的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充分使用多媒體也是十分必要的,通過相關圖片、視頻的展示,能夠讓學生產生直接的感官映像,讓復雜、抽象的專業知識變得通俗、易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讓零件、設備走進學生的課堂(如:皮帶的種類?教師可以將常見的皮帶類型帶到教學課堂,學生通過實物觀看能夠直接分辨處皮帶有圓帶、V型帶等)再利用生產現場或視頻演示零件、設備的工作狀態,將抽象的記憶變成形象的記憶,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改善課堂教學氛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愉快中學習、在觀看視頻、參加活動中獲得知識。
三、評價模式
(一)評價目的:
考核評價體系是衡量教學質量及學生專業能力的體系,一套先進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不僅能準確地定位學生真實水平的高低、而且對準確衡量教學質量、利于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方面有著重要作用。以往,在教學中采用一張試卷、一次考試定成績,實踐教學環節考核評價指標含糊,成績評定有很大隨意性、主觀性,不能客觀反映學生實踐能力和水平等問題,不僅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限制了教學水平的提高。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學生成績考核評價體系,不僅對于保證教學質量、培養技能型人才有重要意義,而且會不斷促進教學乃至整個職業教育教學體系的不斷充實與發展,從而充分發揮實踐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應有作用。
(二)具體措施:
1、體現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課程考核標準,根據課程特點改革專業課程考核方法,突出知識運用與實踐能力的考核,科學規范成績評定的各個環節,技能測試采用現場實地操作的方式,按照考核細則逐個對學生打分;
2、課程模塊考核,內容包括學生的知識、技能與態度等,注重學生的在校表現和學習態度,采用筆試、操作、制作作品等多樣考核評價方式,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考核分為理論考核和技能考核。
3、根據課程特點,校內老師、現場專家、學生考核評價相結合,各種評價主體有明確合理的比例分配,對學生多方面的表現進行評價,而不是以單一的試卷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的好壞,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結束語
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革新,以及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生源的改變,中等職業學校課程的改革,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進是永無止境的。《機械基礎》課程是專業課程中理論性又較強的課程,它的課堂教學改革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以上內容只是筆者的一些膚淺的見解,希望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職教老師參與到課程改革中來,為職業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世維.《機械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潔.《機械基礎》課程改革初探[J].新課程研究,2008(8):總第1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