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豐富語言積累對提高初中生的語文素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豐富語言積累的方法有很多,筆者認為應以教材為本,在誦讀中積累語言;以名著為枝,在泛讀中積累語言;以時文為葉,在常讀中積累語言。同時輔之以摘記、品味、感悟,學生就能積累豐富的語言,從而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言積累;教材;名著;時文;語文素養
【正文】
荀子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不積圭步,無以致千里;不積溪流,無以成江海。”由此可見積累的重要性,厚積才能薄發,積淀才能提升。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對于語言的積累尤為重要: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才能提高感悟理解能力;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才能提高閱讀寫作能力;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才能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只有積累豐富的語言,才能提高我們所必需的語文素養。
2012年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素養也提出了要求,語文素養應包括三大方面:(1)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2)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3)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 、體、美的和諧發展。可見,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但最突出的表現便是在人類交往過程中的聽說讀寫的能力。無論是口說,還是筆寫,都是要通過對語言加以組織才能連貫、通順、清晰、優美的;反過來說,能否聽懂別人的話,能否在閱讀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點,也都是以自身的語言儲存為基礎的。只有不斷熟悉語言,積累語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語言精華據為己有,才能準確、流暢、優美地表情達意、發表見解、說明事物或事理。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語言積累的指導是不容忽視的,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那么如何豐富語言積累,來提高語文素養呢?
一、以教材為本,在誦讀中積累語言
《教育心理學》指出:“在兒童的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的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思維能力和智能活動水平的基礎。這個‘儲備’的手段,就是背誦。不背誦是不會將規范的書面語言‘植入’記憶的倉庫,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的。”在初中語文教學階段,課本中有豐富的語言教學材料,六冊書,三十六個單元,一百四十多篇文章,接近一百首詩詞,這些選入教材中的都是古今中外精粹的作品,再加上一兩千個生字詞,如果我們能把這些語言材料選取精萃的熟讀成誦,積累吸收,必定對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大有裨益。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說:“非朗讀無以激發美感,非朗讀無以培養語感?!闭b讀,更是朗讀的高一層次,學生一定能在反復吟哦背誦中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積淀素養。
二、以名著為枝,在泛讀中積累語言
要豐富學生的語言,單憑幾本語文課本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得更遠,網撒得更開,才能有更豐富的收獲。名著,尤其是初中語文教材附錄中推薦的名著,都是大浪淘沙后留下來的語言和思想的精華,值得學生閱讀和吸收。我們要以課本為根本,但我們要以名著為枝干,才能撐起語言積累的葉片,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初中教材后推薦的十七本名著,是學生必須讀的,但值得初中學生閱讀的名著遠不止這些,像我們教材中收錄的作家的另外一些作品也是為師者應該推薦給學生看的,比如沈石溪的動物小說系列,不僅學生對動物方面的內容感興趣,而且作者優美細膩的描述也很有感染力,同時學生對擬人手法的運用,對自然的尊重,對情感的熏陶都有深遠的意義。還有曹文軒的唯美作品,動人的情景,精美的文字,純凈的情感都能給學生以深深的震撼。還有莫泊桑的《羊脂球》、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契訶夫短篇小說選》等等,學生無不在豐富精湛的語言的熏陶下吸收提高文學素養。
三、以時文為葉,在常讀中積累語言
時文更新鮮、更豐富、更接地氣,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吸收,所以老師也應該推薦學生去讀一些優秀的時文雜志和叢書,比如:《讀者》、《青年文摘》、《智慧》、《哲思》、《思維與智慧》等優美的、精粹的、思想性和文學性兼具的優秀雜志,還有《時文選萃》和《智慧背囊》等適合學生看的文質兼美的叢書。學生不僅能從中了解一些熱點問題、時政話題,這些書籍的思想極具人文性、思辨性,語言也很優美精粹,并且這些書籍的故事性也很強,學生容易產生興趣,他們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積累語言,培養語感。這些書籍就像一枚枚新鮮的葉片,裝點著學生語言的天空,綠化著他們的思想,釋放著厚重的文化素養。這些書籍應該成為學生除教材之外,放在手邊的必備讀物,茶余飯后是消遣,苦悶勞煩后是排解,沉重迷茫時是呼吸,輕松愉悅時是吸收,讀后思索是積淀,多讀多看后就是語感,是素養。
所以,對于初中生來說,豐富語言積累是提高語文素養的前提。豐富語言積累的方法有很多,關鍵是語文老師要重視,并且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引導學生去積累語言,培養學生良好的積累語言的習慣,讓他們多讀書,讀好書,養成摘記、背誦、品味、感悟的習慣,這樣學生就能逐漸進入“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佳境,學生的語文素養也就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荀子《勸學》
[2]2012年《語文新課程標準》(修訂版)
[3]《葉圣陶文集》
[4]《教育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