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欣賞是增進全體學生音樂文化素養的主要渠道,通過聆聽和感受音樂及對音樂歷史與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評價。因此感受與欣賞的學習直接關系到其他模塊的學習,也是其他模塊的奠基石。
【關鍵詞】音樂文化素養;音樂審美能力
初中音樂課程的四個模塊體現了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的特點。其中音樂欣賞由于它基礎性的特點,尤其顯現出的重要性。其中新課程標準指出:感受與欣賞是增進全體學生音樂文化素養的主要渠道,通過聆聽和感受音樂及對音樂歷史與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評價。因此“感受與欣賞”的學習直接關系到其他模塊的學習,也是其他模塊的奠基石。在具體教學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新課程理念中的初中音樂“感受與欣賞”教學。
一、明確“感受與欣賞”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
在音樂教學中我們從小學走過了審美教育的不同層次。體現了音樂欣賞中,通過好的音樂作品把握好審美的行為方式即欣賞過程,同時強調音樂的情感藝術這樣的三個欣賞環節,其中,情感教育是審美教育中的重要因素,音樂藝術本身就是一門情感藝術。
二、注意強調音樂文化的作用,淡化學科知識體系
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總是很強調學生對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而忽略了作為學習主體——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柏拉圖曾說:“美就是由視覺和聽覺產生的快感。”由此可見審美活動是以感性活動為主的。在新課程標準中強調音樂文化意識,淡化學科知識體系這樣的教學理念。可以說,音樂欣賞活動中不需要嚴格的學科知識體系,感性活動才是最主要的。
三、充分發揮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活動
1、多元化的教學形式首先體現在課堂教學的寬松性上。教師在課堂首先應放松教學的心態,作為音樂學習主體的初中生已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和欣賞能力,他們獲得音樂感受途徑是多方面的,因此,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初中的音樂教學欣賞應保持一種開放寬松態勢,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多元的教學形式還可體現在豐富多彩的教學載體上。近年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給音樂欣賞教學也帶來了五光十色的變化。除了教材上的文字、彩圖,更有大量的聲像教材、多媒體教材等。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實踐,通過先進的教學設備,自行編輯整合教學資料,豐富音樂欣賞課的色彩,使學生置身于一體的音樂情境中,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更大限度地擴大音樂欣賞的容量,拓寬選擇性,加強針對性,從而大大提高音樂教學的效率。
3、多元化的教學還可表現在加強學生課堂的參與性上。新課程標準指出:初中音樂欣賞要淡化教學中的學科知識,更多地加入實踐性的內容。所以教學中應盡量使賞析音樂的活動更貼近學生,更生活化,創設寬松的課堂氛圍,設計音樂活動,使學生直接參與音樂的欣賞與表現。
四、欣賞教學中應把握的幾組要點
1、音樂的要素與形式。
音樂的要素是音樂欣賞教學中基礎知識。教學中,音樂要素這樣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應巧妙地融入教學過程中。根據新課程的理念應淡化難度高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特別注重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樹立學生學習音樂的信心。教學中不能只顧音高、音準的評價,而缺乏對音樂的“靈魂”——音色、力度、表情的敏感和體現,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熱愛音樂,享受音樂,獲得音樂實踐的基礎知識。
2、注重教材中音樂的風格與流派的體現。
任何一個個人的作品都代表著某種個人的風格,這種風格和流派是創作者自然流露的個性,是一種自然的藝術現象。在教學中尤其要把握風格與流派的多樣性——不同的主題,不同的文化思潮,不同的社會生活體驗,都會造成這種多樣性。同時也要看到風格流派中的同一性——同一個時代,同一個民族在創作種流露出的共同情感。對音樂風格和流派的理解是欣賞活動最先決的條件,只有更好地把握音樂種風格和流派,才能直接體現出美感,達到提高學生審美觀的教學目的。
3、重視音樂的題材與體裁的理解與掌握。
理解和掌握音樂的題材和體裁是初中音樂欣賞中重要內容。教材中涉及的音樂作品無論從題材或體裁上都很廣泛,教學中音結合適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把握兩方面的內容:①注意對現有的音樂教學內容的題材與體裁作明確的歸類,在淡化學科知識的前提下,對涉及的內容可盡量廣泛一些。如:民歌、戲曲、歌劇、民間器樂、交響樂、協奏曲、室內樂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審美視野。②注意選擇藝術性、思想性較統一作品,通過作品本身的藝術魅力感染學生,使其在身心兩方面都能在作品中獲得精神養分。
五、關于感受與欣賞中的評價
在初中音樂新課程標準中有詳細的關于教學中評價體系的介紹,其中指出“應在體現素質教育目標的前提下,以音樂課程價值和基本目標的實現為評價出發點,建立綜合評價機制。” 根據這樣的評價理念,要求我們不能只針對那些容易度量和指定的東西,這樣會誤導學生過分注重技能和技法。應該從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情感的反應、參與的態度等音樂能力方面來作為評價的依托,這樣的評價會更加真實客觀,例如:
1、體現集體觀念,團結協作精神的評價:通過班級,小組的集體形式完成小型的表演或是音樂會,形式可多樣化,例如吹、拉、彈、唱、舞蹈、說唱等,要求小組表演的形式人人參與,考驗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考評學生是否會用審美的態度來對待群體,是否具有寬容與慈愛的情懷,達到了將音樂欣賞的評價滲透了品格的訓練,既能使學生喜愛音樂又能培養他們高貴的品質。
2、凸顯個性,各顯所長的評價。
對于同樣一首作品,可以任由學生根據自身的閱歷、知識,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賞析一段音樂,要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聆聽音樂的感受,以不同的形式表達內心的情感變化,可是使畫一幅畫,唱一段旋律,跳一段即興創編的舞蹈或寫一段文字等形式。使學生自始至終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和旺盛的精力完成考評。即凸顯了個性,發揮了所長,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注意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及創新精神。
總之,新課程標準下的初中音樂欣賞課注重巧妙的課堂設計,音樂教學的生活化,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淡化雙基的學習,通過教學環節把雙基內容融合在聽、唱、動等各教學環節之中,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它,運用它,提高自身的音樂能力,并通過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現這種音樂能力。
參考文獻:
[1](意)克羅齊(Croce,B.).美學原理.朱光潛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2]2011音樂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3]藝術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