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
首先,師資的差異是引起學生英語水平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
改革開放至今,社會上一再掀起英語熱,社會對人才的英語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學校對英語教學也抓得越來越緊。近年來,英語在我市小學已得到普及,大多數(shù)小學從三年級開始已進行英語教學,條件好的學校,甚至從一年級開始就實施英語教學,研究表明:兒童具有學習語言的天賦,一般認為兒童開始學習外語的最佳年齡是10歲,
以前這個年齡段的兒童言語發(fā)育已經(jīng)完成,基本上掌握了母語方面的知識和技巧,可以克服母語學習對外語學習的干擾,模仿能力強,記憶力好。早期開發(fā)得當,可以使兒童在小學畢業(yè)時基本掌握一些外語方面的知識,并為進一步學好外語打下堅實的基礎。
然而,要在我市小學全面普及英語教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在一些經(jīng)濟不太發(fā)達的地區(qū)和農村要搞好小學英語教學是有一定難度的,其中最大的困難在于缺少業(yè)務精、素質高的教師。
小學英語教學是啟蒙教學,啟蒙時期學習的東西給人的印象最深刻,形成的習慣最難以糾正,對學生以后的英語學習造成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其次,社會、學校、家長對小學英語學習的認識偏差。
社會對上對英語的認識有差別,以為現(xiàn)在英語學好學壞一個樣,孩子長大之后就業(yè)用不到英語,出國深造或工作的機會很少,這一意識在農村比在城鎮(zhèn)更是根深蒂固。
小學英語學習重視、條件好的學校,制訂教學計劃時,安排的師資力量比較強,課時比較多,學生受到的英語教學質量就比較高,反之,師資力量比較弱。課時比較少,學生受到的英語教學質量就比較低。
最后,文化水平高的家長比文化水平低家長,他們對英語的認識和重視不同,往往會影響到其孩子在對待學習英語上態(tài)度的偏差,從而引起學生英語成績的高低。
二、如何做好中小學英語教學的銜接
1.做好中小學英語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的銜接。
小學的英語教學任務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方面的能力,老師一般從啟蒙知識開始,通過聽和直觀感積累,讓學生學習一些常見的詞匯、簡單的句子和少量的語法知識。到了初中,學生從語言的積累價段進人了打牢“雙基”階段,內容逐漸復雜,難度也隨之增大,教學要求先以聽說為主逐漸向牢固掌握知識方面過渡和轉移,要適應新的環(huán)境和新的目標,新的教學方法,這就要求在英語教學之間的銜接。
學生升入初中以后,由于不適應初中學習的節(jié)奏,在英語學習方面都會遇到種種困難。如何幫助初中生盡快掌握中學英語的學習特點和學習方法,使他們能夠在初中階段打下一個扎實的英語基礎,培養(yǎng)他們學習英語的基本能力是初中英語教師要認真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要確保小學教學向初中教學平穩(wěn)地過渡,初中英語教學就必須做好中小學英語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的銜接。
2.做好中小學教學方法的銜接。
小學英語教師依據(jù)小學生心理、年齡特點特別注重創(chuàng)設教學流程,也就是英語老師要采取形式多樣的教法,積極創(chuàng)設情景,把聽、說、讀、寫和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注重活躍課堂氣氛,又重視對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在初中教學中,教師較注重語法教學和詞匯教學,容易讓小學升上來的初一學生精力無法長時間集中,對教師的教學無法適應,漸漸地失去了原來學習英語的興趣與動力。
所以,初中教師應學習小學英語教師的部分教學方法,盡可能挖掘教材內容的趣味性,多設計一些以學生為主的活動,有pair work也有group work,如唱歌曲、說歌謠、講故事、演對話、做調查等活動,讓學生開動腦筋,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3.做好學生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的銜接。
小學生步入中學之后,學習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初中英語教師往往忽視了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銜接。小學生初進中學時存在的行為習慣問題主要是:書寫不規(guī)范,作業(yè)粗心馬虎,拼寫錯誤多,語法概念模糊,用漢語拼音代替音標等。有些家長反映,孩子完成了布置的作業(yè)就沒事干了,建議老師加大作業(yè)量,這件事說明好多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學習習慣的銜接,要求學生養(yǎng)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即做到:聽課聚精會神、認真記筆記、整理筆記、完成作業(yè)、找出問題、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勤讀多用等。
4.做好中小學生學習興趣的銜接。
小學生獨有的年齡特征表現(xiàn)在對新鮮事物好奇、好動、好問。學生進人初一后,他們依然天真浪漫,有正義感,對不喜歡的人和事會表示厭惡。這就需要英語教師在初中英語教學過程中認真把握好教材內容的趣味性,利用各種直觀教具營造生動的語言交流情景,使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學習,體會英語學習的趣味性,享受英語學習的樂趣。開展各種英語課外活動,例如英語演講、課本劇表演、英語歌曲演唱等,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讓學生在活動中鞏固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在活動中享受成功的樂趣。
5.做好教學評價內容和形式上的銜接。
教師要組織難易適中的診斷性英語考試,包括詞匯測試、綜合測試、聽力測試等。其次,通過考試,教師可以了解全體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增進教師對學生的進一步了解,為教師備課、上課提供可靠的教學依據(jù),促使學習差的學生知其不足,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調整學習計劃以彌補學習方法上的不足。
考試形式既要考慮基礎知識的訓練,又要考慮能力培養(yǎng)的訓練;既要考慮小學已學過的內容,又要考慮中學剛剛學過的內容;既要考慮筆試,又要考慮口試。避免過難、偏易,分值盡量合理,考分不宜偏低,否則容易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自信心,容易加重學生的負擔。
總之,初中英語老師應有足夠的耐心,努力做好小學生升入初中后的英語教學銜接工作,使小學生平穩(wěn)過渡到中學,盡快適應中學的學習生活,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推動和促進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