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課堂導入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環節。開始時的“幾分鐘”導入設計得好,會給一堂課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開始時的“幾分鐘”抓不好,就會直接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步驟和教學內容的完成,甚至還會影響到整個教學的成敗。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課前導入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成功的課堂,是離不開課堂導入的。每一堂課開始的前幾分鐘的導入如果能合理且能恰如其分,會為課堂的成功奠定基礎,反之則會直接影響到課堂質量,難以完成教學任務,甚至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降低課堂效率。所以說,教師巧妙進行課堂導入,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
使其迅速進入學習狀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所以,如何設計課堂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已成為我們一線教師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
由于初中語文的教學內容多樣,文章的文體不同,風格也各異,這就決定其導入的設計不能千篇一律,而應該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師本身的興趣愛好、習慣和知識儲備的不同,采用不同類型的導入。
近年來,本人結合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進行了以下幾點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高淳諺語導入
高淳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高淳方言因其難懂曾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被中央軍委定為報務員間的聯絡語言,立下過赫赫戰功。據國內學者研究,“高淳方言”基本是原滋原味的“唐朝官話”,現已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淳諺語、民謠具有很濃的地方色彩,用高淳諺語導入,親切有趣,能很快提起學生學習積極性。在講《看云識天氣》這篇課文時,我用高淳方言引用了我們高淳的幾則諺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東南風守夜,有雨也不下(“夜”讀成高淳方言 “ya”,“下”讀成“ha”的上聲,不但有趣,而且押韻)。云往東,刮狂風;云往南,水團團(用高淳話讀);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曬干麥。這兩則諺語不但淺顯易懂地向學生闡明了如何看云識天氣,而且提高了同學們研究“高淳方言與唐朝官話”的興趣。
二、歌曲導入
歌曲可以感染甚至影響一個人的情緒,所以說在課堂開始的前幾分鐘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比較熟悉的音樂進行播放,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注意力集中。這種導入方式的出發點是以學生的內心情感為基礎,用音樂傳遞感悟,當學生的情感與教學內容的中心思想達到共鳴時,教師適時進行思想推進,讓學生去相信并追求這種思想,如此進行成功導入后,課本知識便會自然而然的扎根于學生心中。
例如在學習《臺階》一課時,我播放了學校的每周一歌——劉和剛演唱的《父親》。前奏一響,學生立即跟唱,他們從歌詞中、旋律中進一步領會了深厚堅韌的父愛,熟悉的旋律極大地增強了學生內心的感受,此時引導學生開始認識文中的父親形象,在音樂的感召下,學生思想情感全身心投入,教學效果非常好。
三、詩詞導入
用與文本內容相關的學生熟知的詩詞來導入。這樣,既鞏固了以前的知識,又初步感知了文本,使學生能夠自然地進入學習狀態。如學習朱自清的《春》時,我先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關于“春”的古詩詞,說出詩句以后還要說出該詩句指的是春天的什么。學生一個個都積極思考,踴躍回答:“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春風);“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春水);“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春花);“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草)……詩詞的聯想積累,喚起了學生們的情感,氣氛正濃的時候,我因勢利導,“春天是如此的絢麗多姿,引得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為之潑墨揮毫,今天我們也來學習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在他的筆下,春風、春花、春雨、春草是怎樣的呢?”然后再進入課文的學習。
四、多媒體導入
充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導入新課,可以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等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的獲取知識,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開闊了學生視野,拓寬了學生思維,讓學生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獲取大量的,豐富的文化科學知識。例如:我在教學八年級語文酈道元的《三峽》一課時,設計了一邊播放歌曲《長江之歌》,一邊播放三峽優美的圖片畫面。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仿佛把學生一下子帶到了三峽雄奇壯美的境界,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中,學習積極性大大調動了起來,學習興趣也更加濃厚了,理解課文內容也就容易多了。這樣的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觸發了學生思維的靈感。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輕松愉快的獲取了豐富的知識,教學效果顯而易見。又如,在教學《鄧稼先》一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首先讓我們觀看一段資料:大屏幕播放原子彈爆炸成功,蘑菇云騰空升起和氫彈試驗成功后全國人民歡呼雀躍的場面,以及鄧稼先刻苦鉆研,帶病工作的畫面。然后,同學們,這就是我國自主研制成功的原子彈和氫彈。“兩彈”的成功研制,使我國國際地位大大增強,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畫面中的這位刻苦工作的人就是兩彈元勛——鄧稼先,他為我國的兩單事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鄧稼先》。 這一活動的開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提前進入了教師預設的情境中,自然進入對課文的學習。
五、“導學稿”導入
今年我校實施了江蘇省語文質量提升工程,要求語文教學中使用“導學稿”,老師們按照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教學重難點,學生學情等因素,提前編制“導學稿”,以幫助學生預習新知、自主探究,在課前提高預習質量,在課內依重難點引導學生合作解決設置問題,最終達成學習目標。“導學稿”包括學習目標、重點難點、使用方法和學法指導、導學提綱、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當堂訓練、拓展延伸、小結反思等九個板塊,其本身就是一張完整的課堂教學流程指南,蘊含著對學生課前預習的要求,重難點的突出破解,很多課堂的導入內容都在導學稿中有所體現,教師的準備甚至在導學案編制時就已開始。導入的過程已成為了教師為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和重難點的關鍵環節,甚至可以引起學生對已知知識的聯想或復習,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總之,“導入有法,導無定法”,課堂導入的形式多種多樣,不拘一格。教師要根據課文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而定。導入設計的目的在于啟發學生學習與理解課文,并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很快投入課文的意境中去。一堂課的導入好了,下面的教學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