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旨在謀求學生身心素質的整體發展,從心理學來說,它必然關注學生的認知發展,也必然關注學生的非認知發展,其中特別是學生的情感發展。為了使初中地理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中,我緊緊以新大綱要求的基礎知識、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為基準,從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提高民族素質的需要出發,以環境—資源—人類活動為線索,正確闡述人地關系,充分利用豐富多彩、時空廣闊、文理兼備的地圖、圖表和景觀圖等資料,激發學生的情感。對教材中感染學生、培養情感的部分充分挖掘,并在形象和情感上加工潤色,強烈激勵學生的情感。
心理學認為: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是否適合個人需要和社會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是人類文明的凝聚、內化與升華,是人們復雜心理活動的一種反映,也是衡量個體與社會文明水準的重要尺度。
情感教育即情感領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一定的教育要求,創設一定的情境和學習氛圍,促使學生情感領域發生強烈的自我追求的心理傾向,產生的新的情感,并把這種追求轉化為一種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主動地、自發地參與地理教學。
教學,教學,既有老師的教又有學生的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一種雙向流動過程。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情感教育被認為是“傳道、授業、解惑”的紐帶,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情動人,以趣激情,師生關系融洽,學生精神放松,則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探討問題的熱情和積極性,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尤為重要。那么,在課堂上怎樣激起學生內心的浪花,撥動學生地理“心弦”呢?
一、在地理教學中地進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個受過情感教育的人,一定會是一個溫順、謙和、善于溝通且能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與柔情的人,而不會是一個專橫、霸道、粗野、暴戾之人。從心理學看,在地理教學中,只有重視和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領域,才能促使學生“知、情、意、行”等諸多因素的協調發展,才能給學生創造一個友愛、融洽的人際關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講究教學藝術,使學生在樂意的、心平氣和的、心情愉快的情況下進行練習,才能提高地理教學的整體效益,增強學生的自我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地理綜合素質。而且國家義務教育法規定:在教學方面,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同時還須加強情感的交流。事實上,學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師既是“良師”又是“益友”。這就要求我們教育者,打破傳統的師生關系觀念,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二、情感教育在地理課堂上的運用策略
1、樹立良好的師表形象,引導學生的情感發展。作為教師,面對的是一群正在成長中的孩子,中學生具有求知欲強,充滿好奇心的心理特點,教師的素質尤為重要。因為教師的影響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每位教師都應該處處起模范作用,為人師表,以嚴謹的教學態度,兢兢業業、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孜孜不倦的精神影響和教育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可能會對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還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該學科的情感及個性品質的形成,樹立良好的師表形象尤為重要。作為中學地理教師,必須在實踐中不斷地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充實、自我提高。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墨守成規,只憑經驗辦事,一張嘴巴講到底,而應開動腦筋,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觀點,創造性地進行工作。對教材的處理、教法的設計、教學手法的運用,都應該勇于探索、大膽創新地上好每一節課,創設良好地理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地理課堂教學。從而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威信,并能成為他們的榜樣。
2、建立融洽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民情激情。建立和諧、融洽、民主的師生關系,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學生能否參與教學過程,取決于課堂的教學氣氛。在森嚴肅穆的氛圍中,在教師的嚴厲呵責下,學生是不可能充分地表現他們的個性和靈氣,不可能積極地參與教學、大膽幻想、勇于創新。反之,教師態度和藹、親切、不壓抑、不專橫,熱愛學生,師生關系融洽,學生精神放松,則能有效地調動學生探討問題的熱情與積極性。
3、教學語言應該飽含感情,以情動人。世界上眾多的地理事物、地理景觀,絕大部分不能被學生直接感知,雖然現在多媒體技術已經引入課堂,多少能夠彌補一下這方面的缺憾,但畢竟極其有限,更多的還是要靠教師運用飽含感情的語言,生動形象、通俗易懂、繪聲繪色地將學生引入神圣的地學殿堂。同時,根據中學地理學科的知識面廣,內容豐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鄉,遠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點,這些廣博的知識對喜歡言古論今,談天說地的中學生來說是有刺激性的。如七年級上冊講到陸地地形類型時,我是這樣導入話題的:“我們的地球家園無比美麗,自然景觀千姿百態,五彩繽紛。有綿延不絕、雄偉高峻的喜馬拉雅山脈,有被譽為”世界屋脊“、富含民族神韻的青藏高原,有郁郁蔥蔥、神秘莫測的亞馬孫熱帶叢林,有深陷千丈、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東非大裂谷……”一段熱情洋溢的引言,在學生面前幻化出了一幅幅逼真的畫面,學生不禁發出陣陣唏噓之聲。這樣不但激起他們對地球的熱愛,而且很自然地引發他們要去研究的熱情和興趣。
4、精心組織教學,創設情境,激情起趣。正如演員要想感動觀眾,就必須先營造出相應的氣氛,使觀眾沉浸于其中,然后再通過精彩的語言、表情、動作等表演,使觀眾產生共鳴,那么觀眾就會被感動了。同樣道理,老師上課就像演員表演,要讓學生緊隨你的思維行動,完全置身于你的教學過程中,你就要想辦法創設一種良好的教學情境。良好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在輕輕松松中就能獲取知識,增長見識,發展思維,提高學習效率。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地理教學中,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就不失為一種好方法。比如,講到七年級地理上冊的地圖這一節時,我是用謎語導入新課的:“容納千山萬水,胸懷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渾身絢麗多彩” 猜到的學生,自然享受勝利的喜悅,沒猜到的學生也從別人的答案中獲得啟示,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5、兼顧其他學科,發揮詩詞,歌曲、趣聞的激興、怡情作用。要增加一堂課的趣味色彩,就應兼顧其它學科,將語文中優美的詩詞引入,將音樂課中動聽的歌曲引入,將歷史等學科中的奇聞軼事引入,這樣才能使學生發出由衷的微笑。如講到蒙古高原時引用詩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現牛羊。”由詩句結合教學,使學生置身于浪漫的詩情氛圍中,極大地激發了他們探究地理奧秘的欲望。此外,在課堂中適時引入歌曲視頻可以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同時也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例如,我在講授“臺灣”之前,讓學生聽一首《阿里山的姑娘》;在講亞洲區域時,讓學生聽一曲《亞洲雄風》;在講長江時,讓學生聽一首《長江之歌》;在講青藏地區時,讓學生聽一首《珠穆瑯瑪蜂》,這時,學生的心中自然就意識到這堂課講的知識內容,注意力也集中。記得我最深刻是講“香港特別行政區”之前,用羅文《獅子山下》歌曲導入新課,本來當時學生都很疲憊,一聽到熟悉的流行歌曲,幾個活躍分子帶頭一起跟著歌詞全體歌唱,越唱越響亮,尾聲時全班的歌聲把整個教室都震動,每個人的心靈都振動鼓舞,我看到這一幕為之震撼而感動。接下來的授課極其激動流暢,師生相互影響,情感相互交流,多么的悅人啊!
總而言之,地理教學的情感教育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講,既有共同性,又有獨特性。課前應根據地理學科內容多、知識雜、涉及面廣的特點,兼顧其它學科,多方涉獵,精心編排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中,應以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前提,以大綱教材為準繩,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創建地理教學情感教育模式,努力追求“教是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