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主要分析了伴隨計劃生育政策和改革開放政策一起成長起來的第一代獨生子女的教育現狀,重點研究了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獨生子女的影響。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出現“拔苗助長”、“望子成龍”和“溺愛無度”等問題,導致獨生子女在身心發展方面出現困難。作為影響獨生子女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學校教育也有對應這一特殊群體采取的策略。
【關鍵詞】獨生子女;教育
中國的獨生子女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共同成長起來的一代。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起,我國開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1979年更是將“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定為基本國策。國策實施的三十年以來,我國獨生子女人口大量增加。據相關數據統計,目前我國獨生子女人口超過一億,占總人口的8%。由于這樣龐大數量的政策性人口群體在世界范圍內史無前例,因此一直備受關注。而與之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教育問題也越來越受到廣泛重視。
由于獨生子女的產生伴隨著歷史的烙印有其特定的社會環境,即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階段,整個社會經濟結構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物質層面日漸豐富,同時人們思想觀念也逐漸發生改變,這就導致中國獨生子女這一特殊群體必然面對各種問題和困難。
以教育為例,學校、家庭等教育方式的不得當往往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例如“拔苗助長”問題、“望子成龍”問題和“溺愛無度”問題等等。
多項研究結果一致表明,獨生子女的生活條件要優于非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相比,獨生子女擁有學習條件等方面的優勢,獨生子女父母為子女提供了更好的學習條件,并且其“學歷教育期望”和“未來職業期望值”高于非獨生子女,在平時教育中對孩子的創新能力給予更積極的回應。
由于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獨生子女出生時就集父母、親屬的愛于一身,被稱為“小皇帝”、“小公主”備受寵愛。在享受了物質的富足之余,也帶來了諸多壓力。父母把所有的目光和期望集中于一個孩子身上,這大大增加了孩子各方面的壓力,他們看似幸福的背后也面臨著無形的困境。在他們成長階段,一次又一次的考試總不斷折磨著備受煎熬的獨生子女,唯恐哪次考試成績達不到父母要求令父母失望。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無一不考驗著孩子和家長的耐力和承受力。家庭的期望和社會的競爭使得他們有苦難言。進入社會后,獨生子女仍面臨就業壓力、婚姻和育兒壓力、贍養多位老人的壓力等等,正因為是獨生子女承載著整個家庭的希望,所以更要求他們每一步都不可以出差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貫穿中國家庭教育的始終。很多父母把子女看出自己生命的延伸,力求讓子女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心愿,因此從小制定“高標準”,以自己的視角審視孩子的未來。為此,父母盡力為孩子創設優質的生活條件、學習條件和智力開發條件,以為滿足孩子這些方面的要求就能夠“贏在起跑線”,并未從孩子自身實際出發,站在孩子立場上想問題。這就導致對獨生子女期望值過高,從而引發家長和孩子之間關系緊張,父母身心俱疲、孩子心生怨恨,雙方互不理解,產生種種心理隔膜甚至引發沖突,孩子也容易由此引發心理疾病,引起不良性格。
家庭教育存在誤區。很多研究都顯示,獨生子女父母都有溺愛子女的表現。據劉海鷹、劉昕研究,中學階段獨生子女親子關系出現的問題表現為父母對子女非常溺愛,期望值過高、過度保護、干涉、嬌慣。有研究對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多個誤區進行了專門的總結:觀念上受應試教育誤導,過愛、過嚴、期望過高;教育內容方面存在著單一知識化傾向;教育方式方面存在著“嬌寵”“專制”和“放任”,致使獨生子女普遍出現“三無”:無情、無能、無責任感。
獨生子女的產生使得家庭人際關系發生根本性變化,出現人際關系的聚焦。從第一批獨生子女開始,家庭人際關系開始轉型。在傳統的多子女家庭中,子輩既可以受到父輩或更多親屬的關懷,也會與同輩的兄弟姐妹進行交流。而在獨生子女家庭中,獨生子女缺少了同輩的陪伴和交流,親輩個體或群體成了孩子唯一的指向對象。于是孩子成了一個家庭的中心,父母一切圍著孩子轉,努力一切為了孩子、一切基于孩子,在這樣的模式下,孩子被戴上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帽子,同時也導致了孩子交往能力的下降。
家庭教育不當與家長自身素質高低、家庭關系、家庭環境等因素息息相關,這就需要家長改進教育方式。如針對獨生子女備受保護,加強挫折教育,提高孩子面對和處理問題的能力;還要努力培養孩子的自我決策能力,增強自我意識,父母改變觀念,放手去愛孩子,多給孩子些自主權;在教育方法上采用愛嚴結合的鼓勵式教育。
除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獨生子女的發展也有著密切的關系。當前,在校學生中大部分是獨生子女,面對這樣的群體,學校教育要改善不良的教育環境,糾正錯誤的教育方法,發揮獨生子女特有的優勢以促進其發展。
由于獨生子女缺乏兄弟姐妹,缺少“玩伴”交流和模仿,思想行為基本靠家長直接灌輸,使得獨生子女思想容易“早熟”,也容易使得孩子性格孤僻,難于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因此,在他們身上常反映出一些明顯弱點,如在學校教育中,他們會出現我行我素、自私自利、驕傲自大和“不合群”的特點。除此之外,由于一些獨生子女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無端剝奪了孩子在實際生活中的鍛煉機會,使得獨生子女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在生活和學習中缺乏獨立意識和艱苦奮斗的品質。獨生子女還反應出不關心集體、不熱愛勞動和缺乏組織紀律性等問題。獨生子女普遍言行舉止善于效仿大人,成人化傾向明顯。例如,見到兩個異性同學說話就說“談戀愛”了等等。
面對獨生子女存在的問題,學校教育需要采用正確的引導方式和教育方式,輔助家庭教育共同推進學生成才。
首先,針對獨生子女不懂得分享,不會關心他人、不善交流、以自我為中心的現狀,學校教育更要培養獨生子女的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教會孩子與他人平等相處,團結協作。其次,學校教育不僅要重視孩子智力方面的提升,更要關注孩子思想品德和個性心理特征的培養。過分強調知識而不注重個性和品德方面的培養,不利于孩子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再次,加強對獨生子女自立和自理方面的培養,增強獨生子女勞動觀念。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獨生子女長期受到家長細致入微的關注,導致自理能力差、自主生活的能力差。這就需要學校教育中配合家長,讓學生自己管理好自己。最后,增強學生的抗擊打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獨生子女面對挫折少,缺少挫折意識和耐挫力。
綜上,面對獨生子女這一特殊卻又即將成為社會中流砥柱的群體,教育必須展現其強大的力量來促進獨生子女像我國建設型人才方向轉化。
參考文獻:
【1】張蕊.30年獨生子女教育研究評述【J】.當代青年研究,2012(8)
【2】劉海鷹 劉昕.中學階段獨生子女關系調查報告【J】.當代教育科學 2014(17):30-32
【3】郭翠菊 獨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誤區及其矯正【J】教育科學,2000(04):55-56
【4】陳森斌 劉爽 第一代獨生子女教育觀研究【J】.蘭州學刊,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