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試會使學生產生焦慮的情緒,而考試焦慮是指學生意識到考試對自己具有某種潛在威脅時產生的一種緊張的內心體驗。適度的考試焦慮有助于學習和考試的順利進行,但是過度的焦慮會妨礙學生正常的學習水平的發揮,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甚至阻礙成長成才。對學生的考試焦慮狀況進行分析研究,探求減輕學生考試焦慮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文闡述了考試焦慮的實質和表現,旨在幫助考生形成良好心理狀態,提高學習成績,同時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借鑒。
【關鍵詞】考試焦慮;學生;心理;調控
考試是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經常面臨的事情,考試焦慮會對良好學習成績取得起消極作用。據對766名中小學生焦慮情況的調查發現,中小學生具有嚴重考試焦慮現象的人數占21.54%,因此,考試焦慮應當引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一、考試焦慮概述
對考試焦慮的定義,一般認為是在面臨考試時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反應,受個人的認知、評價、個性等影響而產生的,對考試成敗的擔憂和情緒緊張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應狀態。考試焦慮是一種特別的焦慮,其主要特征是擔心自己的形象的降低,同時伴隨著認知障礙和明顯的生理或心理不適。一般來說,適度的考試焦慮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習效率和成績;但過度的考試焦慮則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
二、考試焦慮的表現
(一)考前焦慮。表現為持續的焦躁和不安。學生心里總惦記著即將到來的考試,常會感到自己知識的欠缺,自信下降,情緒煩躁,效率低下。
(二)考中焦慮。表現為怯場和暈場等。過度焦慮常使學生自信不足,注意力難以集中,在考試過程的有限的時間內,思維處于僵滯狀態,回憶過程受阻。
(三)考后焦慮。表現為忐忑和不安。如果考遭了,就會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會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形成考試恐懼甚至會逃避考試。
三、考試焦慮的成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主要指的考生身體素質和健康狀況。如平時不努力學習,臨近考試突擊復習,造成睡眠不足,疲勞過度;再加上考前心理緊張,通常會引起食欲不振、消化系統疾病和神經衰弱等,嚴重的會甚至影響大腦功能,導致記憶力下降,思維阻滯,考試時不能發揮正常產生過度焦慮。
(二)心理因素。造成考試焦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動機因素。由于備考動機過于強烈,心理壓力太大,會導致注意力難以集中,思想容易開小差,考前一段時間不能很好復習準備,造成考場上不能發揮正常以致影響考試效果。
2.人格因素。一些學生由于長期受到不良的環境影響,形成了某些不良的人格特征,使其容易產生考試焦慮,這就是焦慮性的人格特征。
3.個體的認識評價因素。當外界環境影響個體時,經過個人的認識評估之后無法適應時,應試者就會容易形成較強的焦慮反應。因此,個人的認識評價因素對控制考試焦慮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學生對考試的認知評價缺陷還表現在“證明自己”、“擔憂心情”、“過度引伸”、“抵觸心理”、“考試準備”、“考試效能”等方面。這些不正確的認知評價都能形成考試焦慮。
4.情緒體驗因素。如果學生在之前的考試中有成功的經歷,就會促使其穩定情緒,增強自信心。但是,如果考生的經歷中有過失敗的痛苦體驗,這就會容易使考生形成強烈的考試焦慮,稍遇困難就會驚慌失措、心煩意亂。
5.知識準備與應試技能因素。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個體應試的焦慮水平。對考試的難度和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認識不到位,一旦在考試出現不會的題目就會緊張。在這種不良的焦慮情緒影響之下,學生將無法發揮正常水平。
(二)外部因素。對于學生來說,造成考試焦慮的外部因素主要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環境,這些外部因素涉及的影響方式較多,且難以把握和控制。
1.學校環境。長期以來,受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影響,以及學生對考試作用和意義的誤解,容易使其對考試產生焦慮。對考試分數的過分重視,片面追求的升學率;同學們之間的競爭;考場內的緊張環境等都會使學生產生考試焦慮。
2.家庭環境。家庭是學生情感的寄托,父母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觀念和態度。然而,父母的期望有可能對學生產生誤導,對學生壓力過大,以至于考試焦慮。除此以外,有的家長對孩子的管教缺乏民主,過于嚴厲的教養方式使子女對父母產生恐懼,導致心情緊張和考試焦慮。
3.社會環境。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尤其是國家的教育政策體制會影響到學校、家庭的教育方式,影響到學生對考試的態度和認知評價,從而影響到學生的考試焦慮。
四、考試焦慮的調控
(一)培養良好人格,提高心理素質。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良好的學習興趣,開朗的性格等等,都會對學生正確的認知評價起重要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克服考試焦慮。因此,可以通過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來矯正考試焦慮。
(二)端正學習動機,形成對考試正確的認知評價。主觀上要幫助學生改變對考試焦慮的錯誤認知,使他們意識到自我認識和評價是造成壓力的關鍵,考試不是檢驗所學知識的唯一手段,正確對待考試結果,盡力發揮自己的水平。引導學生適當地調整期望水平,使學生的自我期望與實際水平相適應,可達到緩解心理壓力和克服考試焦慮的目的。
(三)做好準備,形成充分而良好的考前狀態。考前一定要提前做好復習工作,注意平時知識的積累,加強應試科目的基本功訓練,并針對考試中可能出現的復雜情況進行有目的的訓練,掌握一定的應試技巧,考試時焦慮的情緒就會減少。
(四)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具體的心理調節方法。心理調節方法是針對學生的考試焦慮,以考生的自我暗示和自我調節為主的心理調適的方法,它們對緩解和減輕學生的考試焦慮情緒有一定的療效。考試焦慮的心理調節方法有很多,如積極的暗示想像訓練、注意力轉移訓練、軀體放松訓練和系統脫敏調節訓練等[8]。對考試感到焦慮的同學可以依據自己的情況,選擇其中一種或幾種并用自行調節。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考試前適度緊張的心理狀態是每個人必需的,要調節好自己的心態,意識到考試焦慮的危害,并用正確的方法有意識地控制它,完全可以擺脫考試焦慮的困擾,取得理想成績。
參考文獻:
[1]李明漢.中學生心理成長面面觀:中學生卷[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2]吳增強.中小學生心理教育[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3]楊眉.與焦慮同行:社交焦慮與考試焦慮的調節[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4]張萬興等.學生心理健康輔導完全手冊[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
[5]陳忞.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6]邱炳武.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7]李瑞.考試焦慮的成因及疏導策略.[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3).
[8]何蔚.考試焦慮及其心理疏導[J].河南大學學報,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