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學校要求每位教師訂閱一定量的報刊雜志,并撥付了少量經費支持。當時我就訂了《江西教育》,然后把《江西教育》的訂閱固定了下來。想來,《江西教育》已經陪我走過了 6個年頭了。在這之前,也經常在學校圖書館閱讀《江西教育》,算起來,接觸《江西教育》已有十多年了。所以,我把題目擬定為“十年一劍”。
一個成熟的教師,他應當擁有相對穩定的開放的教育教學模式和教育教學風格,他應當是掌握學生心理特征,諳熟教學規律,并做出正確實施的教育者。這是我研讀《江西教育》的出發點。我們搞教育的不外乎兩個字,一是教,二是育。教在課堂,育在思想。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是農業。比如植樹,教是植株修枝等等;育是培土施肥之類。之所以對“育人方略”欄目情有獨鐘,就在于“育人方略”欄目的“培土施肥”功能上。
我們先來看幾個《育人方略》上的筆記:“教育是一種藝術,一種機智,我們在孩子做錯了事而又知道自己做錯了的時候理解孩子,走進孩子的心靈,對他們的錯誤給予寬容,對其表現出來的積極進取的一面加以肯定和贊賞。”“教師要蹲下來與學生平視,才能知道學生在以什么樣的眼光看世界,才能了解他們的思想,才能被他們所接受,才能播種未來的希望?!闭l能不為這樣的句子振奮呢?像這樣的句子,在《育人方略》里俯拾皆是。讀之,品之,無不令人深為首肯,從中受益。我們做教師的,本來就應當從日常教學去思考,去尋找實現教育目的的最佳方法和途徑。時下,課程改革正在蓬蓬勃勃的開展,新課程理念呼喚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過去的那種建立在灌輸式、傳授式教學模式基礎上的以教師為中心和主體的單線索單向式主從型師生關系制約著新型人才、創造型人才的培養,已然不適應教育發展的需求。伴隨著探究教學、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師生互動等教學模式的師生民主、賞識教育、理解教育等新型師生關系應運而生。《育人方略》里一篇篇論文情真意切,引領前行?!靶滦蛶熒P系就是彼此接納,彼此溝通,相互激勵,共同提高。”
再來看幾個教學事例:
一段時間,我為沒有學生問問題感到困惑,而且總是自己來問學生“懂不懂”“會不會”的顯得被動??捎械睦蠋熛抡n以后,總有不少學生嘰嘰喳喳問這問那。這情形著實讓我眼紅了好一陣子,可又無計可施,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我找到了要領。一天下課后,一老師走進辦公室,教案還沒放下,就有學生跑來提問,“歡迎,歡迎??!又有學生問我問題了,來來來,我們一起研究研究。”我一下子找到了問題的癥結。當學生向我提問時,我用的是什么方式、什么態度?“這樣的問題也來問老師,上課跑哪去了?”或者就問而問,問完答完了事。難怪會被動,而面對我們這位教師如許的贊賞,哪個學生會有所保留呢?之后,我如法炮制,偶有學生向我提問,我用贊許熱情待之。多么神奇的變化呀!如今學生也經常主動的向我提問了。是的,“教師要下深水,走進學生內心深處、掌握學生訴求,工作沉下去,把質量提上來,同時要多鼓勵表揚,少訓斥批評。力求以理服人,以德育人?!?/p>
《育人方略》不僅重視思想教育過程的育人,也重視品格教育過程的育人,我覺得這尤其難能可貴。德育也好,素質教育也罷,它從來都不是空洞的口號、不是老師以高高在上的形象說給學生的空話。它應當而且一定擁有著堅實的現實土壤。這讓我想起一節歷史課上的場景。當學生按老師要求經小組討論,把結果展示在黑板上時,其中一個組的內容沒有完成。學生在黑板上久久遲疑,就是下不去筆,老師不失時機的鼓勵他說:大膽點,你行的。結果,同學順利地把問題補充完整,贏得了全班的掌聲。下課后,該同學走過來對我說:“謝謝老師,是你給了我勇氣?!痹囅?,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收獲的除了知識,是不是還有探求知識的勇氣呢?記得有一次公開課后,一位年輕的老師問我:“為什么你的學生在課堂上這么活躍?”我反問了一句:“ 為什么我的學生在課堂上不能這么活躍呢?”我們相視一笑——學生的活躍離不開老師的鼓勵和支持!
課堂內外,年復一年,三尺講臺,有多少老師演繹著類似的精彩。正是這點滴的精彩,續寫著時代教育的新篇章!
多年來,我的教學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并有多篇論文在《江西教育》發表。《江西教育》激勵著我的教學熱情,修飾著我的教學技藝,充實了我的教學內容,豐富了我的教學思想。每天下班回家,踏著斜陽的光輝一路走過,不時有學生跟我招呼:老師好!我則以飽滿的熱情應答著,心情一如這溫暖的陽光,以《江西教育》為依托,做一個幸福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