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江蘇卷)說明》指出,對現(xiàn)代文閱讀的考察分兩類(閱讀鑒賞文學類文本、閱讀評價論述類為本和實用類文本)四個方面(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探究)。通過對江蘇卷最近10年的考察來看,文學類文本中的散文閱讀的考察是其中重要的一塊,而分析綜合類的“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又是其中幾乎必考的考點,但在具體的平時復習中,我們又發(fā)現(xiàn)學生對這一知識點的掌握還有諸多困難,因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對這一知識點進行梳理例析。
一、考點透視
歸納概括,就是化繁為簡,化具體為抽象,實質上就是準確理解文章局部、整體的內容要點,并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
中心意思的歸納分析,需要綜合能力。分析、歸納閱讀材料的中心意思是綜合能力的主要標志,它包括分析、歸納段落意思、層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要準確地分析、歸納中心意思,首先要弄懂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段與段、層與層之間的關系,并通過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的最本質的東西,然后用語言歸納出來。
在對學生具體的考察時,一般有下列幾種題型:1.文中刻畫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樣的特點;2.文章分幾個方面、幾個階段來寫的,其變化過程是怎樣的,要求概括說明;3.概括行文思路等。
二、考題例析
1.文中刻畫的人、事、物或景象具有怎樣的特點類題型例析
原題呈現(xiàn):(2011.天津卷)塔上的樹
本文第2自然段中古塔的“老態(tài)龍鐘”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請加以概括。
題目解析:本題為典型的對具體對象特點的概括。要準確做好這道題目,首先要看清題目答題區(qū)域,該題的答題區(qū)域明確為文本的“第2自然段”,并且進一步細化為描寫“古塔”的文字。其次要審讀出題指向為概括出古塔“老態(tài)龍鐘”的體現(xiàn),在這里尤其要注意“體現(xiàn)”二字的隱性指向,即為要求概括出古塔的具體外在的特點,而不是古塔內在抽象的方面,那么如果在答案組織時出現(xiàn)“歷史悠久”之類的詞語時,就不是符合題目指向要求的答案了。再次是結合題目的分值來大致地確定答案的層次角度。
答題指導:首先,找出文本中關于古塔“老態(tài)龍鐘”相關文字:“它是一座七層古塔,雖然已老態(tài)龍鐘,不單磚石風蝕斑駁,而且所有的塔角翹檐都已破損殘缺,僅僅剩下三只寂寞的風鈴,但已啞然失聲”。分析這一小段文本,得知這是一段總分式的文本,“老態(tài)龍鐘”為總領,緊跟其后的文字從“磚石”、“ 塔角翹檐”、“風鈴”三個方面來分寫。然后再找出這三個方面的具體體現(xiàn)“風蝕斑駁”“ 破損殘缺”“寂寞”“ 啞然失聲”等詞語。再對這樣一些詞語進行合并歸類以及語言轉換,主要為第三個方面關于“風鈴”的描寫,可以合并轉換為“風鈴失聲”即可。最后將具體答案分層分點的進行呈現(xiàn):①磚石斑駁;②塔角翹檐破損殘缺;③風鈴失聲。
2.文章分幾個方面、幾個階段來寫的,其變化過程是怎樣的,要求概括說明
原題呈現(xiàn):告別三峽 趙本夫
全文滲透著作者告別三峽的強烈情感,請具體說明其情感的變化。(6分)
題目解析:首先審讀題目,確定答題區(qū)域為“全文”,意味著在具體解題時,要注意有仔細閱讀整個文本的意識,同時還要注意在閱讀文本時將閱讀的區(qū)域集中為“作者告別三峽的強烈情感”類語句。其次,審讀出題目的答題指向“情感的變化”。
答題指導:根據(jù)題目中的答題指向,仔細梳理全文,找出文章中包含情感的句子。在找句子的同時,引導學生關注每一段的結尾句,那我們可以可以找出這樣一些句子“①人們還是驀然生出一處憐惜、悵然和失落。”“②那時,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樣,都顯得多情而惆悵。” “③卻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悵是多么的空洞。”“④一次次讓我動容,讓我頓生敬意 。”“⑤移民正成為當今中國具有活力和開拓精神的一個群體”。在這里要注意最后一句“⑤移民正成為當今中國具有活力和開拓精神的一個群體”,這一句咋一看,好像不是表示作者情感的句子,但實際上,這樣一句,恰恰是題目“滲透”二字的具體指向,即為隱含表明情感的句子。然后對梳理出來的句子,進行歸類整合,組織答案:①惆悵而失落②感動與崇敬③肯定和褒揚。當然在具體做題時,我們學生還需要結合原文對答案做適當?shù)年U釋。
3.概括行文思路
原題呈現(xiàn):瓷器的意味 池莉
文章是圍繞“瓷器的意味”展開的,請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題目解析:本題是一道典型的思路類題目。首先,審清題目的命題方式,即為對“判斷性語句”的具體闡釋,注意讀懂題目中“梳理作者的思路”的前提是一句判斷性的語句“文章是圍繞‘瓷器的意味’展開的”,而不能泛泛而談文章思路。其次,讀懂題目中的隱性要求,“瓷器的意味”這是一個重要的限制性詞語,我們解題時往往會忽視其中最為重要的“意味”二字,答成圍繞“瓷器”的思路,從而出現(xiàn)“再寫瓷器的發(fā)展歷史”等答案。當然我們在具體解題時,還必須注意不要忘記本文的文體為散文,而不是說明文。
答題指導:本篇選文是一篇由生活現(xiàn)象引起的雜感式散文。那我們就可以根據(jù)這一文體特點,把文章大致分為三個部分:生活現(xiàn)象、深入感悟、得出結論。同時我們還要緊扣住題目中隱性要求“意味”二字,重點關注文章中的關于瓷器“意味”解說部分的文字。根據(jù)以上解題方向,結合文本,找出文章首先寫了瓷器進入人們的生活,背后是因為瓷器的“雅”;然后結合瓷器的發(fā)展歷史,談瓷器“意味”的變化,即由“俗”到“雅”;最后重點研讀文章的最后一段,抓住“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盡自己的本色就是。這就好比一個人出了家,超塵脫俗,不在紅塵話語中,自然又是一重清涼境界了”這么一句,由“瓷器”及“人”,扣住文章的主題。在以上的分析概括基礎之上,整合出答案“(1)由現(xiàn)實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話題;(2)追溯瓷器從俗到雅的歷史過程;(3)點出做人如瓷器盡自己本色的境界”即可。
三、歸納總結
綜上所述,對于解答此類題目,我們應該著重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要審清題干、明確要求,即重視題干的要求,力圖弄懂命題意圖、答題方向、答題方法。仔細閱讀題目要求,理解顯性要求和隱性要求,按規(guī)定作答;其次要找準對應點,篩選有效信息(文題結合),并依據(jù)前面的閱讀、勾畫,根據(jù)題目要求,在文本中找準對應點,篩選出有效信息。 最后還要有效地組織語言,如緊扣題意,選用恰當?shù)木涫剑梦闹械闹匾~句選取適宜的角度作答,不宜機械地摘錄原文的句子,應從命題人所“問”的角度回答,對準文中有效信息,將題干要求與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進行排列組合,使之成為全面、凝煉、流暢、契合要求的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