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和教學體制改革的加深,我國各個地區的教育水平和教學條件都有了顯著的的提高,尤其以西藏地區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學成果令人感到欣喜,越來越多的藏區人才加入到祖國的建設中來,成為了一些行業的中流砥柱,為我國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西藏基礎教育雖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但是,其仍然面臨了一些突出的問題,這些問題束縛了西藏教育的發展,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本文針對西藏教育中的“雙語”教學問題、多元化教學模式、加大師資力量的投入、教育經費的投放等問題,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并提出了自己的應對措施,以其能對西藏地區的教學質量的提升和發展有所助益。
【關鍵詞】西藏;基礎教育;學前教育;雙語教育;多元文化教育
一、西藏地區基礎教育的可喜成果
改革開放后,國家對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教育建設都非常的關注,尤其是在國務院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開展之后,更是出臺了一系列有利的對藏支持、發展條例,從根本上保障西藏的順利、快速發展,從而使人們的生活、教育逐步的向現代化接軌。
(一)西藏地區學前教育所取得的成果
幼兒教育問題是當今社會所關注的一大熱點,人們對于孩子的教育越來越提前、越來越關注。西藏地區的政府和相關部門也越來越重視該區的幼兒教育,希望孩子們從起跑線上就可以有所提高。目前,西藏現有幼兒園 88 所,有幼兒園教職工1281 名。截至2009 年底的統計數據顯示,西藏3 至 6 歲兒童有 13.7 萬人,在園兒童 1.5959 萬人,其中接受學前三年教育的 1.1123 萬人,接受學前一年教育的 4836 人,幼兒學前入園率 11.7%。
(二)義務教育碩果累累
截至 2010 年底,全區共有小學 872 所,教學點688 個,在校生達 299408 人;初級中學 93 所,初中在校生 138992 人。2009 年,全區 74 個縣“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 100%,初中入學率達到 98.2%,全區累計脫盲人口達 170 萬人,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1.2% 。2011 年 9 月底,西藏自治區全面完成了“兩基”攻堅各項工作任務,如期完成了“兩基”目標,“兩基”評估驗收合格。西藏和平解放 60 年來,西藏自治區教育年限達到 7.3 年。所有這些,從根本上改變了西藏教育相對滯后的面貌,自治區義務教育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機遇期。
(三)高中教育整體推進,辦學規模不斷擴大
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積極創造條件,通過集中辦學、深化教育教學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使高中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效。2000 年至 2010 年,共投入資金 9.97 億元來擴大辦學規模,目前全區有普通高中29 所(完全中學 9 所),在校生 40728 人,是 2000 年的 3.5 倍。近十年間,自治區為了實現網上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在其中一部分高中學校建立了網絡同步課程和衛星直播教學系統。
(四)高度重視殘疾兒童少年受教育機會,促進教育平等
采取特殊扶持政策,積極推動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隨著特殊教育經費投入的不斷增加,拉薩市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學樓、學生宿舍、食堂等都得到了改造,教學條件也得到改善,師資力量得以加強,可以容納更多殘疾程度較重、無法在普通學校接受教育的學生,為盲、聾、啞學生集中接受教育和更好地溝通、交流提供了條件。目前,共有 174 名聽力、語言殘疾和視力殘疾的學生在拉薩市特殊教育學校集中學習。
二、西藏自治區基礎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
西藏和平解放 60 周年以來,其基礎教育取得巨大成就,進而加快了西藏的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西藏自治區從此擺脫舊西藏的面貌,但是與我國內地的教育相比,仍面臨諸多困難和尚待解決的問題。
(一)學前“雙語”教育發展滯后
“十一五”以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區幼兒教育事業得到穩定發展。但由于受特殊自然環境、社會經濟、文化歷史、教育投入等多種因素的制約,西藏教育總體水平偏低,特別是學前“雙語”(藏語、漢語)教育發展嚴重滯后。
(二)義務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加快義務教育發展是加強西藏基層基礎工作、全面提高民族素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1. 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依然較差。按國家標準,西藏義務教育階段共需校舍面積 690 萬平方米,目前現有校舍 411 萬平方米,其中土石木和混合結構面 積 為 263.6 萬 平 方 米,占 校 舍 面 積 的64.1%,按新的設防標準,改造加固任務重。寄宿制學校生均校舍面積與國家規定標準相差 5 個平方米,校舍總面積不足且基礎設施不配套、功能不完善,圖書、教學儀器、體育等設施達不到國家規定基本標準。農村義務教育布局分散,教育成本高?,F有小學 884 所,教學點 819 個,在校生 30.5 萬人,校點平均規模 179 人。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質量不高。
三、西藏自治區基礎教育改革應采取的主要對策和措施
“十一五\"期間,以實現“兩基\" 攻堅目標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為標志,西藏教育事業得到持續與穩定發展。2011 年作為“十二五”期間的開局之年,西藏農牧民子女“三包\"及補助范圍擴大到高中及學前教育階段,全區 50 萬名中小學生及幼兒將從中受益,全年“三包\"及補助經費總額由 2005 年的 1.29 億元增至 10.2 億元??梢?,西藏自治區基礎教育改革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于“十二五”期間在投入力度與執行力度上均有較大提高,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促進學前“雙語”教育事業發展,加強農牧區試點工作
教育部 2010 年 12 月 6 日公布了一批加快學前教育發展試點地區,西藏名列其中。到 2015 年,西藏自治區每縣有一所示范性幼兒園,農牧區每個鄉鎮有一所中心幼兒園,每所小學和教學點都要舉辦學前班,學前兩年入園率大幅提高,城鎮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全區幼兒入園率達到 60% 以上。到2020 年,實現學前教育機構全覆蓋,農牧區全面普及學前兩年教育,城鎮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全區幼兒入園率達到 80%以上。努力提高 0 - 3 歲兒童家長及看護人員的科學育兒能力?!笆錦"期間,西藏自治區預計投資 16. 2 億元用于進一步加大學前教育投資,改善辦學條件,將新建校舍608 所、改擴建68 所。
(二)加強中小學校本課程建設,擴展多元文化教育維度
1. 中小學校本課程需求與開發。課程的核心是文化。藏族是中華民族的重要一員,分布于遼闊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區,藏族文化將歷史、文學、哲學、藝術、宗教、民俗、旅游等融為一體,是中小學課程資源的活水源頭。通過開發研究藏族文化校本課程,從而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提高課程資源的適應性,以便落實教育援藏的精神,形成民族學校的辦學特色,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實現全面而生動的發展,同時也促成教師自身教學、教研的進步。
2. 課程文化應以其特有的開放視角來彰顯中小學教育對人類文化的多元選擇。借助于學科課程的文化價值和精神財富,把蘊藏在學科知識技能中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等加以挖掘和提升。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西藏現代學校課程文化的內容應是十分豐富生動的,且表現出不同學科的不同特色。但是,應在差異中存在共同的標志性話語,這是在深層次上的文化價值定位。
綜上所述,西藏地區教學設施和師資力量的投入有了較大的增強,各個階段的教育也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雖然還有著一些問題限制著西藏地區教育方面的進一步完善,但是隨著基礎教育整體質量、政府相關保障條例和人才塑造上穩扎穩打的進步,其教學規模、家長認可度都會有很大的提升,西藏教育將迎來嶄新的明天。
參考文獻:
[1]格桑旦增.西藏教育考試信息化管理特點及完善對策[J].西藏教育,2013,02:63-64.
[2]李江.西藏高等院校發展特殊教育專業的思考[J].綏化學院學報,2013,04: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