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問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被我們頻繁使用,然而如何使提問更好的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服務,我認為應做到“精”、“少”、“實”、“活”。
【關鍵詞】語文教學;提問;技巧
英國教育家愛德華·德波諾認為:“教育就是教人思維。”贊可夫也說:“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如何教會學生思考,無疑,提問是一種很好的途徑。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般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如何誘導?他認為一要提問,二要指點。而好的提問“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形,純熟之功彌深。” 提問相對于“滿堂灌”而言有它存在的獨特優勢,然而反思我們目前的教學,提問過多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問題。課堂上明顯的提問之“弊”有:“步步為營”的提問成為牽引著學生向“板書”靠近的階梯;“提問群”成為幫助教師滔滔講析的橋梁;“碎問碎答”成為桎梏學生創造思維的網絡。如何才能革除閱讀教學中的多問雜問與碎問碎答,精煉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使閱讀成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整體性閱讀、個性化閱讀、探究性閱讀教學為重點呢?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的課堂提問應做到“精”、“少”、“實”、“活”。
一、提問宜“精”
所謂“精”,就是精心設計提問,設計的問題要精。每一堂語文課都應該是有明確的教學目的的,學生要獲得什么語言的發展,何種能力的提升,什么情感的體驗,都是很明了的,那么我們的課堂提問就不應是隨意的,要緊緊圍繞課堂教學中心來進行。教師在授課前就要先與文本對話,潛心鉆研文本,吃透教材,根據教材內容,結合《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精心設計提問內容和形式,問題要精,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如在教學《西門豹》一課時,在學生整體朗讀課文之后,為了給后面的教學做好情感和理解的鋪墊,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西門豹到達鄴這個地方后向老大爺問了幾個問題?分別是哪幾個問題?他問這些問題是想了解到什么情況?這樣的問題能夠較好的引領學生自主學文。同時教師要善于掌握本班學生的情況,要體現層次性,提問考慮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使生感受成長的快樂。如一位老師在教學《草船借箭》課文最后最后片段:“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時,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贏得了一個什么結果?他的神機妙算表現在課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這幾個問題是一個比一個難。思維較差的同學能回答容易的提問,把難的讓思維活躍的同學回答,這樣就做到了因材施教。
二、提問宜“少”
在“隨文碎答”的教學中,學生的思維遭到的桎梏,教師為學生編織了一個個美麗的“牢籠”,剝奪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和時間,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的提問就應盡量少,并起到引導的作用,如在教學《禮物》時,我抓住學生提問總結提煉出三個問題:文中的禮物是什么?誰送的禮物?老婆婆娘將禮物送給了誰?這三個問題就將文章的脈絡理清,然后根據這三個問題引導學生細讀文本,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輕松和快樂,又留給了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
三、提問宜“實”
實就是要有“實效”,在平常的課堂教學,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畫面,教師拋出一個提問,讓學生自主學習,而學生學來學去,還是云里霧里,這就是教師提的問題空泛,范圍太大,指向也不清晰,以致學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如我在教學《聶榮臻與日本小姑娘》一課時,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聶帥的哪些言行讓美穗子一生難忘,一生感激呢?讀一讀,勾一勾,批一批,再將你的體會和組內的同學交流交流。然后學生自主學習,再在小組內交流,最后當學生談讀書感悟時,生找出的語言文字少之又少,缺失了與文本細細對話的空間,自然而然聶榮臻偉大的人格魅力學生也沒能體會到。細細反思,如果當時能鉆研文本,提問做到實,效果是不是不一樣呢?后來我把問題重新設計了一下:“勾畫出文章中描寫聶榮臻神態、動作、語言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關鍵詞語細細朗讀感悟,說說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這樣的提問,不僅指向清晰,讓學生掌握寫法,感悟人物的人格魅力,而且學生也有了學習的具體目標,這樣提問就有了實效。
四、提問宜“活”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教科書編者之間的對話過程。”《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課堂上學生的思維如一泓平靜的湖水,而提問就好像往湖水中投入一粒石子,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如何才能活躍學生的思維,為學生個性化閱讀創造條件,這就要求我們在提問上做到“活”。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番茄太陽”》一課時,就確定了這樣一個問題來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老師帶來了一朵牡丹花,你想把它送給文中的誰?為什么?在文中找出根據,要說得有理有據,以理服人、以情動人。”這個看似與主旨相距較遠的問題,給了學生深入文本、咬文嚼字、細心體會、比較選擇、自由表達的廣闊空間。接下來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牢牢抓住這一問題,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多形式讀書,學生圍繞著問題思考從“爸爸”的話語和動作中捕捉到了“爸爸”對盲女兒明明的疼愛,從“明明”對“我”的純稚的許諾中感受到了“明明”的善良,從“媽媽”的笑聲中體會出她對生活的堅強與樂觀,從“我”的心情變化中感受到“我”對“明明”的關愛,從捐獻眼角膜的人和白衣天使的身上感受到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愛。這樣“活”問題的設計,帶動了學生進入文本深入探究,使學生對文本的解讀開放化、多元化,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理解,使學生的個性閱讀素養得以提高。
總之,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就必須要課堂提問上狠下功夫,教師“精”、“少”、“實”、“活”,才能有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過程,才能有高質量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