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交流的表達符號。人們借助語言保存與傳遞著人類的文明。而課堂教學語言是師生雙方在課堂上傳遞信息和交流思想的載體,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教師的教學語言就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那把鑰匙,是接通師生心靈的橋梁。且“老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我們深信,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教師主要通過語言來傳道、授業、解惑,引導、點撥、啟發,而學生則主要通過教師的語言來理解與掌握知識,并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中恰當合理地使用語言顯得尤為重要。而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則因根據數學學科的特點,及教學對象的心理年齡特征選擇合適的教學語言進行教學。
一、教學語言要簡潔而準確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力求教學語言簡潔,干凈利落,不啰嗦重復。通常小學生對言簡意賅的言語更容易接受與記憶。同時,也能夠提高課堂時間的使用效率。
比如,在比較多件衣服的價格時,教師這樣描述比較結果:“這件衣服比那件衣服貴,這件衣服比另外那件衣服貴……”學生反復在“這件”、“那件”中倒騰著,已是云里霧里早已糊涂了。其實,教師完全可以給每件衣服標上不同序號,用序號來進行簡潔表述。這樣,不僅教師表達清晰,學生也聽得明白。
當然,語言簡潔的同時也要準確。比如,在學習“倍數和合數的意義”時,教師是這樣描述的:當a×b=c(a、b為≠0的整數),我們就說c是倍數,a、b是約數。這種描述看似簡化,卻不準確。它未能正確表示出倍數與約數相互依存的關系。
二、教學語言要嚴謹且有邏輯
數學是科學性和邏輯性較強的一門學科。而小學數學又是中學數、理、化的基礎,也是學生今后學好科學文化知識的基礎。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應該是嚴謹而富有邏輯的。這樣才能正確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給學生以清晰明確的認識。
比如,教師出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的圖形,問道:“長方形和正方形誰的面積大?”學生回答:“長方形的面積大。”教師回應:“對,長方形的面積比正方形的面積大。”在這里,教師的話語是不嚴謹的。教師在提出問題和作出回應時,始終沒有提及“在這兩個圖形中”。如果我們將“長方形的面積比正方形的面積大”這句話放大到其它地方,它還能成立嗎?因為教師自己沒能注意語言的嚴謹性,致使學生也未能引起重視。在具體練習中,學生常常會出現“長方形的面積都比正方形的面積大”的錯覺。
比如,在給等腰三角形下定義時,教師把它定義為:兩腰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這就違反了語言的邏輯性。如果這個三角形的兩條邊不相等,它還是等腰三角形嗎?如果它不是等腰三角形,是否還存在“腰”呢?應該這樣定義:兩邊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這時,相等的兩條邊稱之為腰。
三、教學語言要生動形象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嚴謹的語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語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語言使人振奮,形象的語言使人清晰。作為數學教師也要注意語言的生動形象。如果我們采用呆板僵化的語言來講解數學知識,只會令學生對原本抽象的數學知識更加感到索然乏味。
低年級的孩子愛聽故事,教師常常會利用這一特點來創設一些故事情境進行教學。但有時總感覺沒有太多效果,這主要原因是教師在講述故事時語言平淡不夠生動,沒有激情,不能吸引學生,無法讓學生內心產生輕松愉悅的心情,當然也就無法達成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探究知識欲望的目標。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曾說過:“語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學生。”如果我們都能認識到教學語言的重要性,并不斷加以錘煉,在課堂中以情趣盎然的表述,精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處的點撥,把學生帶進瑰麗的知識殿堂,并開啟心智,陶冶情操,獲得精神上的滿足,那我們的課堂才會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