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信息技術和電子產品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也日益廣泛。作為整個教育基礎階段的小學教育也在不斷適應教學技術的現代化改變。但是,如何在正確培養兒童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和學習技能的前提下,正確處理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課堂中的角色和定位,是學校和教師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本文就此問題,從時間、方式、角色和定位四個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期望能夠給出有價值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教育;多媒體技術;角色定位
小學教育作為整個教育階段的啟蒙和基礎階段,歷來受到各方重視。中國傳統教育中也一直有“啟蒙養正”的說法。兒童期不僅是學習基本知識的基礎階段更是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的養成期,這一時期兒童接觸到的知識和學習方法會影響其知識的獲得甚至一生的思維和習慣。所以,如何在基礎教育階段“養正”,是小學教育的一大課題。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教育手段尤其是傳媒技術的應用普及對傳統課堂教學產生了極大沖擊。所謂“多媒體技術” 就是將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和音頻等形式的信息,通過計算機處理,建立多種媒體的邏輯連接,綜合成為一個具有實時性和交互性的系統化表現信息的技術。現代技術與傳統課堂相結合已經是大勢所趨,對于傳媒技術與課堂教育的融合也有很多專業人士進行了論證和研究。我們也以自己的理論和經驗為二者的融合方式提供一些設想。但是,正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我們緊緊抓住基礎教育這一大背景,把握基礎教育的目的,不管教學條件如何變化,都不會在豐富的多媒體技術中“迷失自我”。
針對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問題,結合基礎教育自身的特點,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淺談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
一、多媒體教學進入課堂的時間
這里的“時間”包括兩個范疇。一方面是指在“一節課”中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時間;另一方面是指多媒體技術在整個基礎教育中的介入時間。課堂剛一開始時,學生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而到了復習階段,不僅學生精力集中程度下降,老師也較為疲憊,這時就可以引入多媒體技術,以較為輕松的手法復習課堂內容,提起學生的興趣和興奮感,從而達到鞏固課堂知識的效果。相反,如果在一開始就引入多媒體技術,學生的注意力很有可能就集中在動畫本身而不是課堂知識,老師在使用多媒體一段時間后想要將學生的注意力拉回課堂就要花費更長時間。學生甚至會產生“老師講的不如電腦好玩”的心理,不利于老師掌握整節課的教學主動性。
另外,對何時在整個基礎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我們也有不同的看法。眾所周知,隨著信息技術和電子產品的飛速發展,兒童接觸電子產品和傳媒技術的年齡大大提前。因此,即使學校不使用多媒體教學,學生也有足夠的時間和充足的資源來接觸到新的信息技術。同時,學校作為傳播學習技能的“基地”也不可能完全無視這種爆炸性的沖擊。多媒體教學是以電子產品的使用為主要手段的,過早接觸電子產品,對兒童的性格形成,身體健康(尤其是眼睛和大腦)的影響究竟如何,目前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
但是,作為中小學生近視率較高的國家,出于保護兒童的長遠理念,我們還是建議在整個基礎教育中,學前至三年級,作為官方教育機構的學校不要引入多媒體教學。四年級至六年級,再根據教學需要選擇性的使用一些多媒體教學。
二、多媒體教學進入課堂的方式
小學教育中教學的對象是兒童,大多數情況下,兒童對事物的理解能力有限,持續的新鮮感和集中注意力的時限都比較短。所以,厚重的紀錄片或者長文本的演示不僅難以被接受還可能讓學生產生疲倦感。因此,為保證教學質量,提高信息接收量,在課堂中應用多媒體技術應該引入一些生動活潑、健康科學的內容和形式。例如,現在很多市面上的早教軟件都采用動畫,音樂等歡快活潑的形式來吸引兒童注意力。
但是這些方式雖然提高了信息持續的有效輸出,但是到底有多少信息能夠被兒童“有效接收”似乎并沒有論斷。也就是說當一個孩子在聚精會神的看著屏幕時,我們并不能保證孩子到底是在學習知識還是單純的看“動畫片”。為避免類似的情況出現在課堂上,我們認為一定要注意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的方式。
在基礎教育中有一些針對寫字、算術、閱讀等技能的指導和訓練,最好不要引入多媒體技術。比如,數學課堂中教師展現的演算過程不僅是教學能力的展現,也是對兒童思維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養;語文課堂中,老師能將某個字的筆畫完整的展現在黑板上,讓學生去練習,更有利于培養小學生正確的寫字手法和讀寫姿勢。這是啟蒙教育中“養正”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徑。
所以,對于學前及一到三年級的多媒體教學,可以選擇輕松活潑的動畫形式來進行科普和生活教育。由學校選定教學教材甚至可以允許自制簡短動畫,這樣兒童在家里就可以進行學習,既避開了市面上良莠不齊的早教軟件和教材,也解決了家長選擇不當和教材不統一的問題。四年級及以上年級的學生,就可以由教師根據所教課程選擇性的引入多媒體教學,并且控制使用和學時。但是,課堂中還是以傳統教授為主要手段,課下以復習和總結為主。
結合上述兩點我們認為,在多媒體教學中,除了必須的硬件配置之外,還要有學校和家長的配合。一是老師的配合,既要有多媒體使用的相關技能,又要掌握教學主動性,以傳統教學為基礎,以多媒體技術為輔助,兩者相互結合,取長補短,更好的活躍課堂氣氛,提升教學效果。二是家長的配合,根據兒童成長的不同階段和年齡,選擇合適的信息工具,有意識地控制兒童課余時間接觸電子產品的時間,營造健康的學習環境。
三、面向不同對象,多媒體教學在課堂中的扮演角色
這里的對象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將多媒體技術作為載體的“課程”;另一個作為課堂教學對象的“學生”。首先,各個科目因其自身內容的差異性對學生要求不同。比如,有關科學和歷史的課程因其內容較多可以選用多媒體教學,直觀生動的展示更容易學生理解。而在語文教學中,如果過多的依賴多媒體教學,就可能忽視教師個人的人文素養和專業素質,學生對于“文”和“字”的感知能力和審美能力也有可能受到限制。長此以往,不僅埋沒教學人才,也不利于課程本身的發展。在數學教學中,一定要先培養學生的計算和思維能力,在整個小學教學中不要鼓勵學生使用計算機或計算器,否則會影響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數學思維能力。
對于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作為官方教育機構的學校應該嚴格控制多媒體教學的學時和內容。同時,小學生正處于認知能力飛速發展而判別能力較弱的階段,學校應該與家長取得聯系,對學生在課余時間接觸的信息產品以及相關內容給予適當控制和正確引導,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使用“現代工具”,避免沉溺其中。
四、多媒體教學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總體定位
綜合前幾點的敘述,我們要正確看待多媒體教學在小學教育中的定位。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傳統課堂的變革,但是最基礎的教育還是由人來完成的,同樣再先進的技術也需要由人來正確的使用。學校教育除了要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之外,還要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比如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感知能力,要學生學會與人交往,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等等。這是一項長遠的任務,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不是簡單依靠某種教育工具能夠替代的。
所以,作為現代教育重要的輔助手段,多媒體教學不應被視為“全能技術”,更不是傳統教學的替代品。我們應該正確的看待多媒體教學的定位,它應該成為課堂的載體,作為一種重要的信息工具。在此基礎上,學校教育更要注重培養學生掌握工具的能力,培養學生獲取,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正確使用技術工具的習慣。
參考文獻:
[1]曾祥翊.信息技術對中小學教育的影響及其應用[J].中國電化教育,1999,10:12-14.
[2]何克抗.多媒體教育應用的重大意義及發展趨勢[J].現代遠距離教育,1997,1(7).
[3]汪啟富,鄔美娜,劉美鳳,等.新信息技術在我國中小學教育中應用的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1998,2:11-14.
[4]劉志波,鄭良棟.當前我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主要誤區及其對策[J].電化教育研究,2004(8):75-78.
[5]劉美鳳,烏美娜.信息技術在國外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現狀與研究的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1999,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