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園的教研主題為“通過教育活動中優秀師幼互動策略的使用,幫助培養幼兒自主性、主動性及探究性”。我們結合班級特色制訂了本班的教研重點:“創造條件,讓幼兒主動探究學習科學”。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它強調了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生活化的教育要求。要求教師“要盡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 我們發現在幼兒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中,關注幼兒的需求、興趣、經驗,引導幼兒科學探究,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使科學教育生活化,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是對幼兒進行科學教育有效的、重要的,也是科學的途徑和方法。
二、教研重點
“創造條件,讓幼兒主動探究學習科學”。
三、工作目標
1.結合幼兒園一日生活,為幼兒創造主動探索特學的契機與條件。
2.引導并幫助幼兒學習探索科學的記錄方法。
3.本班教師自身做起,為幼兒創設主動探究科學的心理氛圍。
四、主要工作和措施
(一)學習正確理論巧工作,鼓勵尊重幼兒促發展。
1.給予幼兒出錯的權利。作為教師要認識到,幼兒的錯誤代表著幼兒當前的認識水平。那些在成人看來是錯誤的認識,而在幼兒的認識結構上卻是合理的和\"正確\"的。
2.了解幼兒的真實意圖和認識水平,避免誤解或傷害幼兒。幼兒常常用自己獨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認識事物,有他不客觀的一面,那是因為他們的經驗還不豐富,概括還不全面。但幼兒總是懷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動機去探究周圍世界。教師要尋求幼兒真實的動機,不要急于批評或制止幼兒,而要真誠地詢問,耐心地傾聽和觀察。有時還需要教師以幼兒的方式操作物體,才能真正地了解到幼兒的真實意圖。
3.尊重和接納每一個幼兒的觀點和興趣、探索、發現和解釋。幼兒的觀點和興趣常常與教師不同,接納和支持幼兒的興趣和觀點會使幼兒有安全感。幼兒是最誠實、最尊重客觀現實的。如果在心理安全的環境中,幼兒作出的回答和解釋會真誠地來源于自己對事物的真實感受。因此,在幼兒的回答與教師預想的結果不同時,教師要特別引起注意,更要尊重并努力尋求幼兒的真實認識及其來源,支持和鼓勵幼兒的探究。
4.讓每一個幼兒在每一次探究活動中都有所發現,都有成功的體驗。 給予每一個幼兒以激勵性的評價,并挖掘每一個幼兒探究活動的獨特價值,使每一個幼兒在每一次探究活動中都有所發現,都有成功的體驗。
(二)結合生活巧構思,抓住契機促發展
1.日常生活是對幼兒進行科學啟蒙教育有效的、重要的途徑。
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知識建構者,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魚死了;天黑了;阿姨肚子里有寶寶了;螞蟻排隊了……這些問題都適宜拿來讓幼兒探究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恒古不變的真理,這種興趣能使幼兒對客觀事物進行有目的地感知和主動的探究,進而發展為主動探究的習慣。
因此本學期。我們將在日常生活中,選擇一些從幼兒的認知和生活經驗出發的、能激發探究欲望的科學內容作為科學活動的主題,讓全體幼兒參與其中,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如:(1)“天氣預報”活動。每天晨間活動的這段時間,我們將安排了“天氣預報”的活動。我們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個“娃娃氣象站”,準備若干個天氣娃娃,分別代表不同的天氣情況,從星期一到星期五,請幼兒輪流擔任天氣預報員。通過多種有趣的方式了解、記錄、報告、預測和感受天氣的變化。這樣,不但可以發展孩子們對環境和天氣的適應能力,而且發展兒童對科學和數學的理解,極大地激發他們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我的新發現”活動。我們將在每周組織一次的“我的新發現”活動,讓孩子們海闊天空地討論,把自己的新發現與大家進行分享。而我們教師則會及時地捕捉和記錄下有價值的內容,引導幼兒進行進一步地討論,并通過收集資料、進行試驗等方法,驗證自己的發現。
(3)在科學探索區創設了一個“小博士信箱”,小朋友們可以把自己的疑問畫下來或由爸爸媽媽代寫投入信箱。這樣就可以充分調動幼兒參與科學區活動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使科學區的活動真正成為引發、支持幼兒主動探究和發現的過程。(4)教育家陳鶴琴曾提出“大自然、大社會是活教材。我們可向它領教,向它探索。”大自然是個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有千姿百態的山川溪流,物質繁多的花草、樹木、莊稼、鳥獸、魚蟲、神秘的天空、季節的交替變化、天氣的陰晴變化,它們以各種形態展示給幼兒,是幼兒接受科學啟蒙教育很好的場所。幼兒天真、好奇,他們常被自然景物的色彩、形態、聲音所吸引。所以,我們將會經常帶幼兒走進自然,觀察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把自然帶進幼兒園。讓孩子們把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東西放到自然角里。我們將與孩子們一起討論了植物種植的方法,指導孩子們按自己的已有經驗給植物們分組分組。比如:土種植隊、水種植隊和無土無水種植隊;辣椒組、土豆組、地瓜組、洋蔥組、胡蘿卜組等。我們還將一同制定觀察時間、記錄表格、記錄內容等。通過觀察和探索,讓孩子們感受到植物不同的根和葉,不同的莖、花和果實,不同的生長環境和條件對植物生長帶來的不同結果。這樣,提供給孩子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自己決定自己要做什么,如何來做,從而使孩子們有機會按自己的想法進行嘗試,在自己設定探究問題中,為滿足自身的需求,主動去尋求答案,做一個主動的發現者和探究者。
(三)培養幼兒進行多元形式巧記錄,留住過程促發展。
1、 鼓勵幼兒大膽的用簡單圖畫記錄自己所觀察和探究的事物。
記錄對于我們班孩子來說是一個比較陌生的內容,大部分孩子不理解記錄的作用,不懂得記錄什么,更不會記錄。而圖畫是孩子們非常喜歡和熟悉的形式,每個孩子的圖畫都表現了他們不同的內心感受。因而我們會選擇從圖畫進行記錄入手,鼓勵幼兒大膽的用自己的圖畫來記錄自己所觀察到的事物與現象。
2、用簡單的符號記錄事物的變化過程。
讓孩子嘗試用簡單的符號記錄他們觀察到的事物變化的過程。比如:對號∨、叉號×、分合號∧、天氣符號℃,等等。孩子們還可以自己設計符號進行記錄。
3、嘗試用漢字進行記錄。隨著幼小銜接的研究,幼兒對漢字有了一定的認識。在記錄的過程中,可以讓幼兒嘗試的用簡單的漢字(如:大、小、日、風、雨等)進行記錄。這樣的記錄意思更清楚、明確,還可以幫著幼兒進一步的理解漢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