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基礎。《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增加學生的閱讀量,增強學生的閱讀水平。把小學生難以感知的事物和現象,在有限的時間內具體、形象地顯現出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教師巧創教學情境,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再現生活化、多元化的閱讀內容,注重有效閱讀的過程教學,提高有效閱讀的質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巧創情境;激趣;體驗;想象;提高;閱讀效果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妙、靈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彌補傳統教學在情境營造、時空轉換、情感滲透、思維創新等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思維、記憶、注意等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現代媒體形象直觀,融形、聲、色、光、動、靜于一體,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色彩鮮艷、聲音清晰的感知材料,同時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里。在現代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技術也越來越多的運用于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之中,為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創造了條件,注入了活力。這就要求教師巧創教學情境,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再現生活化、多元化的閱讀內容,注重有效閱讀的過程教學,提高有效閱讀的質量,提供課堂教學的效果。
一、提高閱讀教學的趣味性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維。他們對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多媒體的特點是圖文聲并茂,能向學生提供形式多樣、形象生動的動感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背景,能把學生帶進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從而為課堂教學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以此撥動學生的心弦,蕩起思維的火花,使學生以最佳狀態投入學習。如教學《五彩池》一課,我選擇了旋律優美的曲子做背景音樂,并在屏幕上播放五彩池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在陽光的照耀下,閃耀著各色光芒的視頻,伴隨我的誦讀。學生興趣怏然,情緒達到了最佳狀態,一種愉悅明快的情感油然而生。多媒體把無聲的教材內容變得有聲有色,化靜為動,帶著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學生始終處于最積極最興奮的狀態,對課文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很自然地步入積極閱讀的狀態之中。此時,我因勢利導,以境引情,引導學生帶著對五彩池的贊美之情朗讀課文。由于學生進入了課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麗所感染,朗讀興趣隨之而生。
二、引領學生快速進入課文情境
在教學實踐中,現代媒體形象直觀,融形、聲、色、光、動、靜于一體,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色彩鮮艷、聲音清晰的感知材料,產生愉悅的視聽效應,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同時刺激,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如教學《觀潮》一課,我結合課文內容播放錄像,屏幕上大潮來時雄偉壯觀的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學生的積極反應,不少學生翹首凝望,不約而同地發出驚嘆,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油然而生。這樣,情隨境生,學習的興趣立刻被激發起來,帶著學生迅速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
三、渲染閱讀教學氣氛
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鳴的作用。運用傳統的教學手段指導朗讀,在情感的調動、情境的營造、意境的復現都難以調動學生入情入境。多媒體可使課文的語言材料變成可感的聲音,讓課文中的語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滲透到學生心里去,從而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我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創設一種特定的教學情境,學生一邊聽著低沉的音樂,一邊觀看八國聯軍入侵圓明園的影視資料,在教師范讀的引導下,學生仿佛走進了熊熊大火的圓明園,從而激發學生對八國聯軍的憎恨之情,增進了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從而萌發了\"我要讀\"的強烈欲望。
教師運用電教手段提高了教學效率、教學質量,更好地發揮了教師主導下的學生主體作用,進一步增加了師生情感交流的機會和時間。而形象、直觀的多媒體為學生創造了表現自己的機會,加上教師激勵性的評價更能引起師生感情上的共鳴。如我校周老師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一開始投映出周總理的遺像,接著播放“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實況錄像和配樂朗誦錄音;那黑色的挽聯,那白色的花環,那陰沉寒冷的天氣,那緩緩而行的車隊,那滿面淚痕的老人、青年、小孩……此情此景,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悲痛之情。形象直觀的電教手段,教師動情的教學,使孩子們個個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四、復原課文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
語文教材所涉及的地理位置較廣,而小學生在地理知識方面認識 較少,知識面窄、不易理解。多媒體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小學生難以感知的事物和現象,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具體、形象地顯現出來。因此,在介紹地理位置時,運用多媒體,適時投影,可使學生一目了然,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如教古詩《泊船瓜洲》中“京口”、“鐘山”、“瓜洲” 各在什么地方?與詩人有什么關系?這些假如弄不清楚,就會影響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因此,在學這首古詩之前,我先畫了一條由西向東流的長江,再畫出有關地理位置,用投影的方法放映地理位置圖,使學生清楚地了解地理位置,便于學生理解“孤帆遠影碧空盡”所表達的詩人對老朋友依依惜別的情意。通過運用電教手段,學生很清楚地了解了詩歌中的地理位置及其關系,便于學生體會詩的意境。
五、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創設問題情境是激發、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的關鍵。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培養思維的獨創性至關重要的是創設問題情境。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將學生的思維過程與動畫演示有機結合,運用求異思維,培養觀察力和想象力,使學生顯示出與眾不同的帶有個性的答案來。如我校楊老師教學《狼與小羊》一課,課文最后一句:“狼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按照順向思維定勢,柔弱的小羊是狼的腹中之物已成定局。為了點燃學生獨創思維的火花,教師采用求異法,邊用電腦演示狼惡狠狠撲向小羊的動畫,邊有意提問:“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有位學生說:“狼向前撲的時候,掉在前面的陷阱里去了。”教師隨機演示出狼掉進陷阱里的樣子,同學們看了高興得直拍巴掌,求異思維一下活躍起來了。有的說:“狼向前撲的時候,小羊一躲,狼一頭撞在大石頭上。”有的說:“狼向前撲的時候,被樹后的獵人一槍給打死了。”學生們突破了思維的定勢,從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問題,把自己的想象和小羊活下來的愿望聯系在一起,培養思維的獨創性。
總之,閱讀教學是文本、生活與人的心靈之間的對話,閱讀是一種享受,閱讀是一種積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妙、靈活利用電教手段,可以彌補傳統教學在情境營造、時空轉換、情感滲透、思維創新等方面的不足,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思維、記憶、注意等方面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創新能力。教師要營造一種溫馨、民主、愉悅的氛圍,要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付出自己的感情,讓他們在閱讀的世界中去探索、去思考、去討論、去發現、去享受,真正落實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閱讀中學會積累,學會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