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歷史教學中能否激發學生興趣,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本文就如何通過創設引人入勝的歷史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詳細介紹了幾種常用的問題情境創設方式,結合筆者多年教學中碰到的案例進行輔助說明,創設問題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而且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地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關鍵詞】 高中歷史;問題情境;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理深處,都有一種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實踐表明,巧妙創設問題情境,不僅可以起到溝通合作和探究的作用,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的學習動機,轉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探究,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夠逐步發現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養成自主創新的好習慣。那么,如何在歷史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真正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呢?
一、在歷史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的重要意義
歷史的過去性、久遠性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在課堂上需要多運用情境教學。因為我們所傳授的歷史知識都是過去發生的事情,跟現實生活沒有緊密聯系,加上時間與空間的關系,學生對于很多歷史問題不容易理解,從而更讓學生覺得歷史學習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如果創設問題情境,以學生的觀察、感受為基礎,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過程,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把枯燥的事情趣味化,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符合一般的認知規律,必然可以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使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積極主動的探索、分析、解決問題,從而不斷提高歷史思維能力。
二、歷史教學中問題情境創設的常用方式
1、聯系現實,創設問題情境
現實生活是歷史的延續,學生認知最深的也是生活當中他們能經常接觸和運用到的知識,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根據歷史內容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或者生活中學生關注的由歷史折射出的重大現實問題創設問題情境,使歷史學習形象化、具體化、實踐化,必然可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筆者在講授《抗日戰爭》的時候,不是直接就講課文,而是講學生關注的今日的中日關系,講現今日本國內興起的否認歷史的濁流:參拜靖國神社,頌揚戰爭罪犯;否認\"南京大屠殺\",掩飾戰爭罪行;修改教科書,歪曲歷史事實;否定“東京審判”,為侵略歷史翻案等卑鄙行徑入手,縮短學生的時代歷史感,以此激發學生求證真相的強烈愿望:“抗日戰爭的真相到底是怎么樣的呢?”,“我們可以找到那些證據痛斥日本的卑劣行徑?”從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積極探索,勇于思考,為了解除心中的疑惑,學生必然愿意去關注相關知識,在加深自己認識的同時也鞏固了課本知識。同時讓學生深刻領會到歷史就在身邊,雖然他們已經過去,但是依然以不一樣的方式影響我們現今的生活。
2、利用認知沖突,創設問題情境
心理學研究表明:“認知矛盾是動機的根源。”當學生碰到互相矛盾但又不失合理性的問題是,很容易產生認知沖突,出現緊張感。學生為了擺脫這種緊張感,勢必要通過探究、分析、解決問題來達到新的平衡。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易于產生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增強歷史學習興趣。
例如,教學《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筆者創設了這樣充滿矛盾的問題情境:首先用多媒體緩慢向學生展示一組經濟危機的圖片:饑寒交迫、流落街頭的工人;銀行門前人山人海的擠兌現象;破產荒蕪的企業等展現人們失業、破產陷入困境,然后又展示令一組照片:堆積如山的上品;把牛奶倒入大海;放火把成千上萬的棉花、布匹燒掉;傾倒入海的咖啡豆……在學生瀏覽完后進一步提示學生:“這些都是發生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期間,為什么出現這種農場主們寧可浪費倒掉也不給為食物犯愁的人們的怪現象?”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第一印象:不合常理,強烈的認識沖突,不僅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來,還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3、再現歷史情境,創設問題情境
歷史不能重演,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運用多媒體(圖片、史料、電影、紀錄片等)是可以在歷史課堂中要做到一定程度上“還原歷史”,再現歷史現象產生的時間、地點、歷史背景及其過程,使學生通過充分的感性材料獲得接近于真實的歷史的感知,如見其人,如臨其境,對學生加深記憶,增強對歷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意義。
比如講授《開辟新航路》時,為了讓學生體會航海家的冒險精神,筆者在網上搜取了大量的相關圖片、史料和紀錄片等資源,通過多媒體整合再現開辟新航路的背景和過程,并適時提問:“假如你生活在當年的西歐,你愿意加入航海的船隊嗎?哪些因素促成了新航路的成功開辟?如果是你要去探險,你認為需要配備什么裝備,才有成功的把握?”然后讓學生分組探究,再請代表發言,然后再補充發言。這樣的問題情境富有感染力與鮮活力,學生喜聞樂見,有利于學生保持長久的歷史學習興趣。
四、利用想象空間,創設問題情境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動著社會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教師可以創設利于想象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經驗,對材料進行加工然后突破原有知識經驗創造出適合自己的歷史場景或意境,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可以調動學生思考與探索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
課堂教學中,創設促進學生積極思考,樂于探索的問題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促發他們去認真地思考和探討,還可以牽引著學生的認知思維從未知走向已知,從現象認知本質,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思維能力,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柏林,《高中歷史情境教學法應用實踐分析》[J],中小學教育,2013(11)
[2]陳龍安,《創造性思維與教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06
[3]李月琴,《略論歷史教育的時代性》[J],歷史教學問題,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