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教師必須要自覺改變傳統教學中“我講你聽”的教學模式。那種認為教師講授越充分、越精細就越好的思想,非改不可;那種認為學生們只是被動聽講,越安靜、越能跟著教師思維走就越好的觀念,不變不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相信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精神,這樣師生才能共同發展和共同進步。教師可以找一些內容豐富,適合探究的文章,試著設計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學生的興趣有了,課就好上了。
培養學生有每天讀課外書,寫一篇日記的習慣,讓小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注意留心觀察,觀察人,觀察事,觀察景,觀察物還要多讀一些課外書籍,教學生讀到自己喜歡的文章就要把它挑出來分析它讓你喜歡的東西是什么,學生這樣學了一段時間之后,寫日記就能有自己的想法。
課程里適當的安排一些文字類的比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參與其中互相協作加強溝通,學生與學生之間也能多交流學習的經驗。比如分小組進行成語接龍比賽,組與組之間相互督促,通過語文課本里的成語再延伸到課外,查查成語字典,在學成語的同時,了解成語的意義。
針對以前學生們不愛學文言文,普遍以為枯燥乏味。在教學中針對學生對文言文的畏難情緒,要采取小組學習這種方式。課上,學生按最近的座位將六張桌子對在一起,相對而坐,每組指派一個負責人(主要負責組織討論和紀律提醒)。主要任務是以小組為單位,共同討論學習。首先,要求學生將本課中包含文言文常用虛詞“之、其、如、為、以”的所有句子找出來,分類整理在筆記本上。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學生暢所欲言,共同討論這幾個文言虛詞在不同句子的具體含義,共同討論這篇文章的內容。這種方式使學生耳目一新,他們興奮地坐在了一起,針對這幾個詞和整篇文章的意思熱烈地進行討論。每個學習小組的學生都認真而積極,他們沒有放掉老師給他們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積極地探討,肯定正確的,改正錯誤的。在這期間,我所做的,是在各個小組之間巡回、發現、答疑、解惑。最后時間,明確地有針對性地解答大家共同提出的疑難問題。
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效果是不錯的,每一個學生都在“動”:動腦(想)動嘴(說)動手(整理)。他們快樂地笑著,快樂地討論,快樂地記錄著他們合作學習的果實。這種方式達到了我以前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沒有達到的效果,打破了過去那種枯燥沉悶的課堂氣氛,改變了過去教師講、學生記、幾個學生跟著老師走、大部分學生無動于衷的文言文授課方式,真正地讓學生坐在了一起,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做到了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動腦,都發言,都有收獲,都有所得。
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和學生一道去尋找真理,與學生們分享他們的感情和想法,關注每個學生的進步,實現每個學生的發展。教師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教師應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組織者。這里所說的組織者,好比談話節目的主持人,而不能像維持紀律、不斷施加壓力的監工。作為主持人,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要營造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氛圍,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研究表明,學生大部分的學習困難來自他們過重的學習壓力。解除這些壓力,明顯有助于學習效率的提高和創造潛能的開發。當學生處于輕松愉快的狀態時,視覺、味覺、嗅覺、聽覺、觸覺就更靈敏,記憶力會大大增強,聯想也會更加豐富,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學習潛力可以得到更大發揮。雖然小組合作這種方式看似效率不高,學生們進行討論當然要比教師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花費時間多,但實踐證明,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遠比老師直接灌輸給學生知識要好得多。
小學高年級語文課本中出現了誦讀課。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高年級閱讀中的第一條就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如果能夠做好這一點,對于他們欣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領悟和感受作品的內涵,培養語感、學好語文具有積極的作用。
我要求學生把自己喜愛的課文示范誦讀。或是我在課上給學生們配樂朗誦,或是讓一些有朗讀特長的學生聲情并茂地朗讀,或是用電教手段給學生播放名家的朗誦名品。以優美的旋律感染學生,以悅耳的聲音打動學生,以動人的感情激勵學生,使他們躍躍欲試,急于參與,急于體驗,急于模仿,達到了我讓學生“想讀”的目的。
用形式多樣的評價來激勵學生朗讀。有朗讀還要有聽眾,如果只是學生自己在默默地體驗還達不到讓學生“愛讀”的目的。新課程改變了過去學生成績單純由教師評價的模式,改由教師、家長、學生本人和同學等多方評價。除教師評價外,我還設計了多種多樣的誦讀評價方式。比如:作品按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標準讀給家長聽,請家長給學生的朗讀按每項1分的標準打分。這個做法使許多學生為了取得家長的好評,在課下練了又練,然后鄭重其事地在家中和自己的父母進行交流,不但鍛煉了能力,而且增進了與父母的感情。當學生們得意地拿著上有自己父母極認真的打分的評價表來向我“炫耀”時,我看到的除了他們自豪的笑容以外,還有學生對讀書的興趣,還有他們朗讀水平的提高。
在誦讀課上,以前后座的兩個學生為單位互評。每人都有一張評價表,記錄的是對方的朗讀成績,評價標準與以前一樣,總分3分,讀錯一字、有停頓或不流利分別扣0.1,嚴格要求讀出語氣的輕重緩急、語調的抑揚頓挫、感情的豐富飽滿。學生兩人互讀,讀完互評。這樣不但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學生們都很投入專心。他們積極地練,熱情地讀,認真地評。朗讀水平不斷提高。
六人一小組,每組一個負責人,負責組織和算分。就像電視臺的“歌手大獎賽”一樣,每個小組成員都是評委。每人發一張評分卡,當一個成員朗讀完畢,其他同學開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評成績。負責人去掉一個最高分,再去掉一個最低分,求出這個同學的最后得分,最后評出本組前三名,由老師發給紀念品。這種評價方式對學生們來說非常新穎,他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賽場上熱鬧非凡但井然有序。學生們積極參與,許多以前想讀而不敢讀的學生聲情并茂,朗讀得十分出色,“誕生”了許多老師以前沒發現的朗讀苗子。愛讀的讀得更好,不敢讀的急于表現,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用評價來激勵學生,能使他們更喜愛朗誦,喜愛文學,品味語言,陶冶情操,對幫助老師進行誦讀課及其他方面的教學也有不小的幫助。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對教師來說,是否能夠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成長環境,與教師自身的學識是否淵博同等重要。當然,寬松并非不要紀律,不要學校管理規則和行為規范。教師要在營造寬松愉悅環境的同時,讓學生成為能夠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要讓學生參與制定制度,參與管理過程,參與評定結果,使學生產生責任心和使命感,使學生從他律走向自律,從自律走向自覺,走向成熟,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