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新課程已經推進幾年了,新課程新理念也已貫徹執行幾年,認真分析新課程的理念與現實教學現狀,應該清醒認識到現實教學中有許多誤區,堅決用新的教學思想指導檢驗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過程,避免教學滿堂灌,避免走形式,才能確實達到新課程理念的教育要求。
作為長期從事化學教學,感受比較深地是化學實驗教學被輕視,同時也感受到化學課堂教學理念與實際的差距。化學實驗教學是幫助學生了解化學、學習化學的主舞臺,也是快速幫助教師成長的階梯,可以說實驗探究教學是新課程理念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而反觀我們的課堂教學,總感覺還是原來的味道,主要表現在滿堂灌,要么就是多使用多媒體,設問多一點,一點也感覺不出新課程理念。感覺新課程理念就是多了多媒體,多問幾個為什么而已。更為嚴重的是“如果沒有探究性教學實驗,就沒有探究問題,很少有學生的自主活動”這成了化學教學主要形式,教師形成了一套較固定課堂教學的模式,即“圖片展示→設置情景→學生分組討論→全班交流→總結學習成果”。實際上,就是場面熱鬧。農村化學課堂教學又是怎樣的呢?作為農村化學教師,我很清楚,本是學生操作的探究性實驗,雖然學校有條件,一般被簡化成了教師的演示實驗,甚至演示實驗也不做直接變成了教師說實驗,學生讀實驗或畫實驗,平時基本上不使用多媒體,有的教師想用探究性教學方式卻方法簡單,更多的是滿堂灌,一講到底,學生連思考時間多沒有,一點都沒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為了考試成績,壓縮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通過“滿堂灌”教學方式,這就使探究式實驗教學讓位給“滿堂灌”教學。是什么導致探究式實驗教學在課堂上流于形式呢?
一、升學率成老師的追求目標
如何正確的評價教學是科學管理教學的重要環節,對深入教育的改革、實現真正素質教育起到關鍵作用。由于升學率的壓力,加上教育主管部門還停留在應試階段的教育評價方式。一直以來,中學還停留在以應試教育為主、以高分為目標的認識誤區。評價機制簡單,基本上是以考試的分數和升學率作為評價老師,考核老師。學生在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考能力及行為表現能力等諸多方面沒有得到公正評價。這種評價只是深化了升學淘汰的選擇性功能,不是把評價作為一種過程,不是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只注重升學率。這樣使教師、學校多回到了升學率這條主線上,學校一切的獎勵、考核只認分數和升學率,促使教師為了“分數”只能進行“題海戰術”,大量地進行各種測試,簡化實驗探究,使學生缺少動手能力,思考能力,減少了學生自主活動空間,減少了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空間,擔心新課程會降低學校升學率和知名度。不能應對當前的升學率,失去社會效益,導致學校、教師壓力過大。
二、條件簡陋和資源匱乏影響課堂教學的實施
我校是一所農村學校,教學設備很少,有也較差,同時還存在著很多問題。一是實驗室的設備簡陋,條件差,因此老師使用很少。雖然也有專門的實驗室,實驗室也購置了一些實驗的器材、掛圖、標本、模型等。由于多種原因導致這些教學設備不配套,儀器藥品不全,過期藥品也不能及時更新,影響了儀器的使用率和實驗的開出率。二是許多農村學校沒有專門設立實驗管理人員,多由化學教師自己擔任,課時負擔較重,投入在實驗儀器、藥品管理上的時間少,基本談不上為其他老師上課配儀器和藥品,實驗室管理很混亂。學校很多軟件、硬件建設不到位,很多實踐操作活動不能展開,這些都直接影響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
三、生源的素質影響課堂教學的實施
目前農村中學的學生素質良莠不齊,特別是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導致擇校風氣很普遍,由于我校地處農村,一方面好的生源 流失到城市,留下來的學生基礎一般較差,很多又是留守兒童,家長長期不在家缺少對孩子的關注,因此差生、問題生較多。這些學生平時家長很少管教,加上社會風氣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學生一般缺乏良好的自覺性和獨立思考、觀察能力。不會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觀察,而是依靠老師。他們看不到事物的實質,注意力水平和觀察水平、轉移水平低,在完成實驗后,不會把觀察到的現象很好地轉移到所要探究的問題上來,難于由現象歸納出抽象的概念和規律,也談不上思維的創造性,只是抱著“玩”的態度,缺少明確學習態度和學習主動性,而且自尊心理較強,叛逆心理較重,總以為自己沒有動手學習的能力,一碰到困難,更是如此。有時實驗做得不好,還怕受到同學的挖苦和嘲笑,從而造成叛逆情緒。缺少主動學習的信心和堅持探究學習的意志。差生的這種心理特征不利于“探究式教學”,更不利于“探究式教學”的執行。
四、教師的素質阻礙課堂教學實施
教師的教育理念直接影響教學課堂行為,教師不能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新課程理念,其主要原因在與教師的“滿堂灌”情結較深、教學觀念老化,尤其是“重點知識論”在思想上的根深牢固。以前的教學理念成為固有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會有意識表現出來,這樣一來,就出現了多一點滿堂灌少一點自主探究活動,多一點講解練習少一點化學實驗自然的成了新課程下中學化學教師有意識的教學行為了。
任何一種教學理念和方法,教師只有先充分理解掌握,才有可能在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有效的發揮其作用和功能,雖然農村化學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認識在深化,如果教師自身的適應能力弱,會阻礙探究式的課堂教學開展。因此新課程要求教師先要轉變其原有的角色,也就是教師要由舊的課堂“一言堂”變為課堂的引導者,由操作實驗者轉變成實驗引導者、旁觀者、組織者,要由過去的主角變為配角,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講課上適當的少一點,動手上適當的放一放,方法上適當指一指。而很多教師作為曾經長期的主導者,在心里上適應不了這種變化,面對新課改的實驗多、自主性多、活動性多我們顯得很不適應。
實際的教學中,化學教師們普遍覺得壓力大,都認為時間少、知識多,沒有必要在課堂上進行探究問題,把有限的時間放在知識講授上,只要考試成績好。在中、高考應試的壓力和功利的作用下,很多教師出于“安全保險”等心理考慮,追求知識大而全,實驗操作上凡能補的知識都給補上、大搞“題海戰術”,這樣課堂“滿堂灌”成為了主要形式。相比之下,平時教學中對能體現出化學學科特征的探究與活動、化學實驗等學習方式得不到應有的加強和深化,反而輕易被弱化和舍棄,削弱化學實驗或舍棄實驗的探究性,成為了新課程下化學教師大都存在的功利性行為。
在新課程的推進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適應新課程理念,變主角為配角,改變舊的教學理念,把新的教學理念應用到課堂教學和使用新的教學方式,這樣才能走出教學的誤區,通過自身的教學積累變革為新的教學理念,帶動和促進中學化學教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