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問題是創造發明的源泉,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問能解惑,問能知新,任何科學的發現無不都是從問題開始的。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善于設問,而且更要鼓勵學生、促使學生發問。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中重視學生提出問題,尤其是從低年級學生開始培養,積極探索如何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
一、數學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主要渠道
低年級數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會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同時《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要充分的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啟發學生思考的關鍵在于創設一種問題情境,讓他們有一種想說、想動、想玩、想用、想交流的欲望。
1、創設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說”中培養數學問題的能力。
低年級的學生都有強烈的表現欲。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用語言交流數的信息。例如在教學《前后》這一內容時,我創設了小朋友跟小聰聰一起去動物園報道“森林運動會”的故事情景,讓學生來做小記者報道一下比賽情況,誰在最前面或后面,誰在誰的前面或后面等,這樣的設置不僅調動了孩子們的興趣,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學的內容中去了,同時還培養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眼看、腦想、嘴說,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創設操作情境,讓學生在“動”中培養數學問題能力。
動手操作是小學生獲取感性認識,發現數學關系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誘發問題意識的重要載體。低年級學生有好動、頑皮、坐不住的特點,適當地讓學生“動”起來,不僅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學生“動”的過程,就是一個探討、思考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得到的結果更形象,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徹。
3、創設興趣情境,讓學生在“玩”中培養數學問題能力。
“玩”是孩子的天性,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更容易主動地獲取知識。在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中,不知不覺就培養了學生的數感。例如:在教學2-10的組成與分解時,學生通過拍手,對口令游戲很快就掌握了,這些游戲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在“玩”的游戲中,體驗了數的分解與組成,增強了對數與數之間的轉換關系的理解,同時也增強了數感。
4、創設實踐情境,讓學生在“用”中培養數學問題的能力。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感受到今天的學習非常貼近我們的生活,在實際生活中是有用的。為了更緊密地聯系現實生活,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我設計了一個“購物活動”,通過學生“購物”進行實際運用,如:準備一些鉛筆、尺子、小擺設等,標上每種物品的價格,讓學生來當售貨員,購物前想好打算買哪幾樣你喜歡的物品,想一想你的錢夠嗎?該怎樣付錢?買完后有沒有剩余?這樣的實踐不僅滿足了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而且學生在一系列鮮活的事實和生動直觀的感受中,體驗不同面值人民幣之間的關系。學生主動調動生活中積累的經驗構成了這一內容學習的主線。
5、創設合作交流情境,讓學生在“交流”中培養數學問題能力。
對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其實是一種心靈的感受,在同樣的數學情境中,由于每個學生存在著差異,所表現的程度也不同。有些學生思維敏捷,接受能力強,而有的學生思維遲緩,不得要領。因此要培養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就要努力創造條件,為學生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使他們在有效、有序共同的學習中得到交流、受到啟發。這樣使學生在充分交流中吸收別人的想法,增加了知識面,又在與同學的交流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際關系,得到愉悅的情感體驗,樹立學習的信心。
二、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建立數學問題的能力
1、聯系生活實際,在實現生活中培養對數學問題的能力。
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邊的各種事物、現象又充滿著好奇。新教材在編排上就已經注重了與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系,不再是空洞而枯燥的知識羅列。教師在明確內容知識的重點、難點后,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尋找與學會熟悉的生活情境有關的數學知識為切入點,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
2、聯系生活實際,在實踐中培養數學問題的能力。
許多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如在教學《統計》時,我設計從元旦班級聯歡會要給本班學生買喜歡吃的水果入手,買哪些水果,每種水果該買多少呢?同學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紛紛出謀劃策想辦法,最終通過教師引導想到《統計》的辦法。課堂上小朋友們為了解決好這一與自己息息相關的問題顯的異常活躍。學生感到必須進行調查后做出的決定才能使大多數同學滿意,這就使學生初步感受到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必然性,這樣把生活中碰到的實實在在的問題解決了。
三、營造寬松氛圍,鼓勵學生敢說敢問
“如果我們想要孩子能夠輕松自在的提供他們最好的表現,教師必須創設一種沒有危險的環境,必須使孩子們感到他們的意見、觀點和反映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種寬松的氛圍要靠師生共同來創造。教師的理解、寬容是至關重要的。因此教師時時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要尊重每一位學生,并讓大家明白:每種思考結果都應該得到尊重。這種尊重會給愛思考的同學以精神上的支持。課堂中形成健康、自信、相互尊重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充分尊重愛護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時刻不忘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不要居高臨下,使學生望而生畏。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提倡:答錯了允許學生重答;答的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沒想好的允許再想。學生提出不著邊的問題,教師應以和藹的態度積極引導,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啟發學生開動腦筋,敢于發表個人見解,有意識的培養學生質疑問題的勇氣和習慣。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和過程,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斷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