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作為《數學課程標準》大力倡導的學習方式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時尚。它既符合新的教育理念,又適合學生的心理需要,能夠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并且也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自主合作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團體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發展學生的交往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合作學習,它是指學生根據課堂學習的需要,在課內以小組為單位,組員之間通過互相討論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合作方式。在這種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內的成員要求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可以針對問題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以仔細地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可以進行辯論,對于領會不了的同學還要加以幫助。下面我就談談我對小組合作學習的一些淺顯認識:
一、科學、合理的進行分組
合作學習可以使同學之間互幫互學,以優帶差;增加學生發言的機會,培養學生傾聽別人意見的習慣;為學生創設辯論的機會,在辯論中鍛煉思維的敏捷性;培養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因此,小組內成員的搭配就應該做到科學、合理。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是異質搭配的原則。異質是指同一小組的學生在知識、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應該是不同層次的,這樣便于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其次是男女搭配的原則,就是各個小組內的成員男女比例應基本相同,這樣可以優勢互補,有效地促進組內的合作與組際的競爭。再次是學習小組通常可以由4-6人組成,由1人任組長,小組長一般是學習成績較好、樂于助人、且有一定的合作創新意識、口頭表達、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各組間無明顯差異,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競爭。小組組建后,要求每個小組中的成員互相友愛,坦誠相見,平等民主,并適時組織一些小組游戲,使學生在游戲中時時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和相互關愛的真摯情感,使學生既學會了合作又增強了信心。
例如,對于《菱形》這一節課我是這樣安排的。
師:同學們回憶平行四邊形的性質,是從幾個方面總結的?
生:邊、角、對角線。
安排小組內合作學習----(1)要求:畫出菱形,用度量的方法找出它們有哪些特殊的性質?(2)方法:畫圖,刻度尺、量角器量取法(3)方式:小組成員先自己動手畫圖通過數據找出規律,然后組內匯總結論。
然后師生共同總結出菱形的性質。
師:我們再用幾何證明法來驗證一下。
小組合作學習----實際操作:(1)小組內分配任務;(2)獨立完成任務;(有困難的要求助于教師或其他組員)(3)組內匯總結論,得出認為最合適的答案。
小組匯報結論,得出最后結論,評出最佳小組。
這節課通過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操作得出菱形的邊、角、對角線的性質,這樣做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印象,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任務,每一個學生都承擔了任務,盡到了責任,作出了貢獻,這提高了學生的自尊,并得到自我肯定。
在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有利于彌補教師一個人不能面向每一個學生進行教學的不足,尤其是對這些知識結構、能力水平、學習進度、個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的學生來說更加重要。
二、選擇具有挑戰性的問題
有些問題對于個人而言較難獨立完成,但又是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這樣的問題學生會產生強烈的合作探索的愿望,在合作中大家共同分析問題、相互交流,教師作適當的指導,使得問題變得越來越清晰,這樣相對于個人獨立解決問題變得容易且深刻。例如:在教材中有這樣一個課題“制成一個盡可能大的無蓋的長方體”:用一張正方形的紙怎樣才能制成一個無蓋的長方體?怎樣才能使制成的無蓋的長方體的容積盡可能大?這樣的問題對于學生來說具有很大挑戰性,因而適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進行分工協作,彼此信任,相互支持,教師給予適當指導,最終在大家的共同合作下完成課題作業。
三、合作學習中教師意識的改變
教師在合作學習中扮演的角色,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與指導者。合作學習的主要目的是加強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讓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在學生合作學習時,教師要走到學生中間來,充當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參與學生的討論,獲取學生中的信息。合作學習結束以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組與組之間的交流,讓學生反饋合作學習的信息,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有效指導。
合作學習中學生是活動的主角,教師要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的觀念,有意識創造合作機會,把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從自己的認知特點出發,互相切磋、共同提高。運用了學生之間的這種互動,把過去需要教師完成的工作,由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體現,激發了學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也真正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的促進者。
總之,合作學習作為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已經被廣泛地運用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營造課堂氣氛,創設問題情境,精心設計提問,引發學生思考,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合作交流,在交流中每個人的合作技能和團隊意識得到加強,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