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三個主要特點: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
【關鍵詞】教學;發散性思維;培養
不少心理學家認為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最主要特點,培養學生發散思維是發展學生創造能力的重要環節。所謂發散思維又稱求異思維、輻射思維,是指從一個目標出發,沿著各種不同的途徑去思考,探求多種答案的思維,與聚合思維相對。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具有:流暢性、靈活性、獨創性三個主要特點。流暢性是指智力活動靈敏迅速,暢通少阻,能在較短時間內發表較多觀念,是發散思維的量的指標;靈活性是指思維具有多方指向,觸類旁通,隨機應變,不受功能固著、定勢的約束,因而能產生超常的構思,提出不同凡響的新觀念;獨創性是指思維具有超乎尋常的新異的成分,因此它更多表證發散思維的本質。可以通過從不同方面思考同一問題,如“一題多解”、“一事多寫”、“一物多用”等方式,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要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就得在數學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下面談談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的幾點作法和體會。
1.培養聯想能力,激活學生思維發散
在數學教學中,結合教材特點,打開學生思路,培養聯想能力,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形成,如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常用“執果索因”的逆推法――分析法,從一個結果可聯想到盡可能多的原因,而要聯想到盡可能多的原因,既要有豐富的基礎知識,又要有發散思維的能力,思路越廣,解題能力越強,而從眾多的可能性中選取對于解題有用的信息的直覺思維越強,解題的速度就越快。與此相關,就可以得到一題多解。所以一題能否多解,正是發散思維流暢性的一種表現,因此,用“逆推法”組織教學,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好途徑。
再如,我們知道,數軸上的點與實數之間建立了一一對應的關系,如果我們僅僅想到可利用數軸上的點來表示實數,這就實在沒有發揮數軸的作用。若聯想到絕對值的幾何意義,解某些含絕對值的方程或不等式,就不必“找零點、分區間、去絕對值符號、求解集”。若聯想到數軸上的點與實數的有序性,還可以用來解決某些與解三角形的問題,比如,在 中,已知 (A為銳角),解三角形時有多種情況,很難準確記憶每種情況下的數量關系,但從這些數量關系中我們發現,它們都是有序連續的,因此就可以聯想到數軸,用數軸來幫助記憶和理解,這時學生的思維就顯得很靈活流暢。
2.運用變式訓練,改變學生思維角度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應充分挖掘典型例、習題的內在聯系,將之進行恰當地演變、引伸,同時還要啟發引導學生善于思考,只有這樣才能開拓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
參考文獻:
[1]李春雷《數列中的最大項或最小項問題的求解策略》(中國考試)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