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在我們面前展開,這給我們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機遇。課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識的教師來操作。從理論上,以及實踐的經驗上來看,教師本身的素養能否跟得上課程改革的步伐,從根本上決定了課程改革的成敗。教師在面臨新課程改革時,除要認真解讀、領悟新課程體系中蘊涵的思想,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還應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努力適應新課程教學。以下是我在學習、理解新課改思想后,結合物理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從“注重知識傳授”轉向“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
回顧教學所走過的路,大體沿著:“知識--智力—優秀學生”的發展軌跡。其最大的特點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過知識、技能的傳授,最大限度地發揮課程潛能,實現育人的功效。如教學刻度尺的使用方法時,要求的就是讓學生“一放、二看、三讀、四記”。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它突出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協作的能力。
新課改之后的課堂中,學生活動多了,幾乎堂堂都是在探究問題中歸納總結出知識要點,學生能親自動手操作實驗,同時,在此過程中,他們也獲得了豐富的知識。
二、從“以教師教為中心”轉向“以學生學為中心”
葉圣陶說過,他并不稱贊某老師講課時有怎樣的最高藝術,“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一堂課究竟怎么上?傳統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是不利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比如重力教學,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和說明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從教學觀念上來看,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包辦代替,結果適得其反。用現代教育思想來看,不僅要看“教”,而且要看“學”。而且要從學生如何學這個基點上來看教師怎樣教。重力教學就可以先讓學生用繩子系住橡皮擦在手中旋轉,體會萬有引力,進而體會任何兩個物體之間力的作用,于是重力也就在學生頭腦中得以鞏固。
三、從“注重教學的結果”轉向“注重教學的過程”
“重結果輕過程”這是傳統課堂教學中的弊端。教師在傳統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準答案”。只注重結果的做法導致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維斷層,降低了教學的質量。原來喜歡直接告訴學生結論,并要求學生馬上應用,甚至讓學生一開始就做變式題,出現嚴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學生學習負擔。如壓強,告訴學生壓強就是物體單位面積上所受力的大小,公式p=F/s,單位統一,代入計算;將其變形F=ps,s=F/p還可以求出其余兩個物理量。
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上,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增長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而現在在教學壓強時讓學生從,定義上,物理意義上,生活中不同角度理解,并在探究實驗過程中,每每都是認真設計實驗過程,分析、比較學生的實驗步驟,在注重過程的實踐探究中,學生真正感受到,探究的重要價值所在。
四、從“教師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
傳統教學中,教師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師生之間顯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學競爭,更導致師生矛盾加劇,造成了學生嚴重的逆反心理,學生認為教師無情,教師認為學生不懂事,不明白教師一片苦心,甚至形成情感對立。這種狀態下的教學,勢必事倍功半。新課程體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
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建構,它不僅是一種教學活動方式,更是師生之間的一種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的交融。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心態的開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如在教學電路時,和學生一起討論電流、電壓、電阻在串聯、并聯電路中的特點,若有分歧,設計實驗,進行實驗,進行指導,學生容易體會到老師是和自己平等的,才會有“信其師,聽其道”。
五、從“評價模式的單一化”轉向“評價模式的多元化”
傳統的教師以學生的學業成績作為評價的惟一尺度,且具有甄別和選拔的“精英主義”功能傾向。這壓抑了大部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潛能,真正的評價應該起著激勵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現在物理考試,已經有了1卷,2卷,但操作考試也只有在中考才有。所以我在平時也要求學生們自制實驗,每月檢查,期末拿出最滿意的作品評比,平時還要求他們辦手抄報,收集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現象,開拓學生視野。
在新課程體系下,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化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應體現出崇高的師德,發揮育人的功能;培養學生掌握和利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幫助學生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同時實現教師自身的發展和提高。
總之,教師是教育的靈魂,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兩者缺一不可。只有兩者的步伐一致,齊頭并進,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意義上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