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成為探索的主體,教師必須牢固樹立生本課堂理念,真正將課堂打造成為學生展示自我、自主探求、協作交流的舞臺。本文從構建小學趣味課堂的角度出發,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提出了相應的措施:以生活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動手中探究,培養數學思維能力;吸引學生進入故事情境,營造課堂探究氛圍;利用問題情境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探究氛圍;營造
小學數學要追求高效就必須提高目標達成度,這就要求改變傳統數學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探索、交流提高。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質疑。因為質疑是學好數學最可貴的品質。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提高數學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集中精力,致力于對數學問題的探究、發現。從而達到提高數學分析能力與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一、以生活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小學生往往直觀思維能力比較強,其抽象思維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通過形象思維的積累,學生才能形成抽象思維能力。而數學教學生活化正好契合了教學直觀性的特點,可以將學生的生活體驗納入到對數學問題的思維,讓學生樹立“生活即數學”的理念,。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探索數學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特點,從設置比較簡單、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生活問題入手,調動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例如在教授“乘法的運算”這節內容時,我以生活中的問題啟發學生:“張阿姨到菜市場去買菜,每斤菜的價格是1.3元,張阿姨共買了5斤菜,張阿姨買菜共花了多少錢?”,這一簡單的問題,貼近生活實際,學生在對這個問題的討論與交流中,明確了乘法的意義,也進一步可以利用乘法來解決數學應用題。
二、讓學生在動手中探究,培養數學思維能力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他們的思維相當活躍,并且對什么問題都想弄個究竟,求知欲望強烈。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教師可以在數學課堂讓學生親自動手,讓學生在動手中探索、發現,不斷加深體驗,以達到學習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這節內容時,我引導學生探索:課本是將圓分為近似長方形的條塊后,進行面積公式推導和計算的。除了課本上的推導方法,同學們能不能再找出與課本推導不同的方法?除了將圓拼成長方形,還可以拼成我們學過的什么圖形呢?大家可以用自己手中硬紙板剪一剪、拼一拼。同學們通過自己動手,將圓拼成了以前學過的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圖形,并且用其學過的圖形面積,同樣推導出了圓的面積公式。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和”這個知識點時,我同樣是讓學生利用硬紙板拼接的方法,讓學生將三角形紙板通過剪接、擺放,看一看,三角形的內角和的度數是多少。學生通過剪接,將三角形的三個角擺放在一起,發現正好構成了一個平角。從而得到三角形內角和為180度的正確結論。
三、吸引學生進入故事情境,營造課堂探究氛圍
小學生愛聽故事,也喜歡自己講故事。在故事情境中他們的思維最活躍。教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將故事引入課堂,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及求知欲望。例如學生對于《西游記》等神話故事特別感興趣。在講授“分數的性質”這節內容時,我設置了這樣的故事情境:在通往西天取經的路上,唐僧師徒四人因為口渴向瓜農求得了一個西瓜解渴。調皮的豬八戒,嚷嚷著說自己口渴得難耐,鬧著要多吃西瓜。唐僧沉吟半晌,將西瓜分為四半,唐僧、沙僧、悟空每人一半。之后,唐僧又將剩余的一半,切為兩半交給八戒。八戒面露得意神情,跳將起來,口稱師傅最疼愛于他。學生們聽得入神,在快樂的氛圍中進行思考,從而對分數的性質有了清晰的認識。在學習“三角形”這節內容時,我根據學生比較喜歡看“灰太狼與喜羊羊”這部卡通片情況,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情境。喜羊羊找到了三根精美的金屬條塊,她想制作一個三角形的鏡框,可是她將三根金屬條拼來拼去,怎么也構成不了三角形,同學們能為她解釋一下,是什么原因嗎?學生們通過木條的擺放,發現了“三角形的任意兩邊的和都大于第三邊”的規律,從而喜羊羊的問題得到了解釋。故事情境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能夠促使學生進行思維,用之營造探究式的數學課堂非常有效。
四、利用問題情境的開放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教師在教學時,忽視了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其實,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對于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開放性的問題,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加減法應用題時。我設置了這樣的開放性情境讓學生思考并加以解決:“ABC三輛貨車,A車運了38噸,B車運了64噸,C車運了92噸。”,然后讓學生根據這個題目設置問題,并加以解答。學生在設置問題時,思維非常活躍,分別列出了“ABC三車共運貨多少噸?”、“AB兩車運的貨比C車多少噸?”等十五個問題。并且一一進行了解答。這些開放性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解決,有力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形成。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必須營造探究、交流的氛圍,讓學生在動手操作、在開放的情境中拓展思維,形成交流、協作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數學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創造、提升的平臺,從而形成扎實的數學基礎和過硬的數學素質。
參考文獻:
[1]李學清: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J].山西教育(教學),2001,(06)
[2]胡玉福:數學探究性學習的實踐與思考[A].校園文學編輯部寫作教學年會論文集[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