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南省是回族在我國的主要居住地區之一,這里保留了大量豐富、珍貴、特有的伊斯蘭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傳統體育、飲食習俗、開封石鎖等。但伊斯蘭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面臨后繼乏人、逐漸消亡的困境。因此,必須試圖引入一些新的機制,促進河南省回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對穆斯林百姓帶來切實的“利益”,這也許是河南伊斯蘭文化遺產保護的一條有效途徑。
【關鍵詞】回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化
文化不僅代表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發展水平,而且體現著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伊斯蘭文化可以說是其中的一朵奇葩,繼承、弘揚和保護其優秀文化遺產,對于促進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意義。
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個多民族省份,除漢族外還有55個少數民族、約134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36%,其中回族人口116萬,占全省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0%以上,回族總人口在我國僅次于寧夏和甘肅,呈現出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點。回族的先人進入河南是比較早的,大概可以追溯到唐宋,但人數不多,元代以后回族大量遷入河南,成為回族在我國主要的居住地區之一,因此這里留下了大量豐富、珍貴、特有的伊斯蘭文化遺產。在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如有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明清時期的多座清真寺;具有重要史學價值、鐫刻于民國以前的數十座回族碑刻;還有數部闡釋伊斯蘭教教義、禮制、遵行功課的著作等等。尤其是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伊斯蘭文化更是獨具特色,如河南回族傳統體育,傳統飲食,回族秧歌,開封石鎖等。
一、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內容
1、傳統體育
回族歷來重視強身健體,學拳練武在回族中較為普遍,回族喜愛練武是有其歷史原因的。首先,回族歷史上是一個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穆斯林認為習武強身是“遜奈”(圣行),因而回族穆斯林具有喜愛武術的心理基礎和精神動力。其次,回族族源很大一部分是十三世紀蒙古人西征中征發到中國來的軍士,他們參加了蒙古人統一全國的戰爭,并在戰爭結束后在各地定居下來,把習武的傳統也保留了下來。再次,回族在清代中后期遭受封建統治者的壓迫較重,習武強身抵御欺侮的想法使回族更加重視武術的練習與傳承。形成了一些傳統優勢體育項目。主要表現為武術、摔跤及武術功法等。直至今天,堅持習武的回民還大有人在,不少清真寺經常在開齋節、古爾邦節期間舉行武術比賽或表演活動,這都說明回族武術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武術項目中的查拳、彈腿、七勢、心意六合拳為回族獨有,又稱教門拳。摔跤主要是中國式摔跤。武術功法主要在撂石鎖、拋沙袋、耍墩馬(石擔)抓壇、打彈弓等。
2、飲食習俗
回族飲食具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清真飲食的代表,具有宗教性、兼容性、豐富性等個性特色。回族禁食自死的動物及動物血,這些禁忌均源于伊斯蘭教的經典規定。回族的肉食以牛、羊、雞等為主。從總體看,回族的飲食習俗受伊斯蘭教的規定和某些禁忌的影響,并在歷史上由宗教戒律轉化為民族習俗,其中禁食豬肉成為回族和非穆斯林人士相區別的重要標志。隨著民族的發展,回族的飲食生活日益豐富。在承襲先輩傳統的基礎上,采納了兄弟民族的飲食習俗和品種,形成自己的特色。隨著回族商業經濟的發展,入居城市的回族人口和流動人口不斷增加,推動了城市飲食業的發展。
3、開封石鎖
撂石鎖是一種古老的武術功力項目,產生于唐宋時期,長期在開封回族群眾中廣為流傳。清代及民國時期,開封曾涌現出周開元、沈少三等不少撂石鎖高手。1953年,開封石鎖名家沈少三曾被邀請到中南海懷仁堂做石鎖表演,贏得了毛澤東主席和中央首長的稱贊,并多次在全國武術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從而使開封石鎖名揚全國。開封石鎖,名目繁多,花樣就有數十種。按運動方式可分為翻花、接花、組合套花;按形態和肢體舒展程度可分為小花和大花。開封石鎖的技法神奇絕妙、變化無窮、輕飄巧美。動作舒緩得當、動靜結合、套路流暢,是技藝和力量的完美結合,在強身健體的同時,還能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
二、文化產業化是河南省伊斯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途徑
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情況相似,河南省伊斯蘭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面臨后繼乏人、逐漸消亡的危機。新形勢下,切實保護和傳承好伊斯蘭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將其發揚光大,就必須試圖引入一些新的機制,促進河南省回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從完善回族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擴大回族文化產業發展的規模等方面著手,改善文化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對穆斯林百姓帶來切實的“利益”,這也許是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條有效途徑。
首先,作坊式的手工業生產永遠不能形成大的文化產業,集團化已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河南省回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應以保護和整合回族文化資源為前提,在發展過程中擴大規模,發展產業鏈,整合多種文化資源,更好的占領市場。通過集團化經營,建立回族文化產業品牌,對于河南省回族傳統文化既是一種保護措施又是一種傳承方式。
其次,要加快河南省回族文化產業發展,必須進一步改進與優化河南省文化產業結構。通過政策的引導、開發回族節日文化、清真寺建筑文化、回族服飾文化等資源,推進回族文化產業的多樣化、均衡化發展。如發展回族服飾文化產業可以借鑒吸收阿拉伯國家和我國其他信仰伊斯蘭教少數民族的服裝,在款式、材質、色彩上大膽創新,研發、設計、制作出滿足回族群眾對服裝的多樣化需求。通過對回族文化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使回族文化產業齊頭并進,共同發展。
第三,在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環境中,文化產品若沒有特色,就沒有生存權,也就無法真正實現產業化。河南省回族文化產業發展應最大限度地發掘回族特色的文化資源,最大限度地張揚回族特色文化的個性,彰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特點。要致力于打造回族特色品牌,向河南省外滲透,形成品牌影響力。從名牌中挖掘出回族文化價值和經濟效益,促進文化與經濟的良性互動,使其在現代經濟與現代科技的雙重鍛造下,成為具有河南回族特色的高附加值的文化產品,成為與時俱進的符合現代人審美及消費需求的新文化。
總之,大力發展河南省回族文化產業,不僅可以將回族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而且可以保護回族傳統文化資源,改善人民生活,促進民族文化交流,提升河南回族文化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