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壯族集居的地方,嗩吶文化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們的紅白喜事都離不開嗩吶的演奏。本文分別對壯族的嗩吶文化和壯族民俗進行系統化的分析,闡明了它們之間的緊密聯系,展現出壯族嗩吶文化的強大魅力。
【關鍵詞】壯族民俗;嗩吶文化;緊密聯系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分布在我國云南省的東南區域,這里居住著我國11種少數民族人民,他們都有各自不同的音樂文化。在這片不同文化交融的土地上,壯族嗩吶音樂文化是其中一道靚麗的風景。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在壯族人民居住的這片土地上,嗩吶文化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是他們在操辦婚喪嫁娶、慶祝節假日時候的必備品。
壯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具有豐富文化的民族,他們能歌善舞,嗩吶是他們最喜歡的民族樂器之一,它常常被用來當作領奏的樂器結合鑼、鼓等其他樂器一起演奏。這樣的演奏不僅能夠創造出熱烈、壯觀的氛圍,而且還能恰當的表現出悲傷的情感,能體現出整個世間的喜怒哀樂。
一、壯族嗩吶的分類
按照壯族分布的地域特點和嗩吶演奏的特色,嗩吶可以分成三種。第一種是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中的西疇、麻栗坡和馬關縣一帶流傳較廣的小嗩吶調。一般是每個嗩吶手吹奏一支沒有孔的大嗩吶,但是表現特色都很鮮明,高音豪放粗獷且節奏豐富。第二種是在富寧和廣南等區域較為流行的嗩吶調子,這種調子與第一種風格正好相反,它的演奏特點是婉轉動聽,別有一種古典美。第三種是在以丘北壯族演奏為主的小嗩吶,它的表現形式比較自由,風格明亮,也有哀切柔和的曲目。這三種嗩吶派系,是以第一種小嗩吶調流行范圍最為廣泛,是壯族嗩吶派系的代表。其音色純凈明亮,演奏的技巧豐富,有大量的曲目積累。第三種嗩吶派系在丘北的平寨等地比較流行。壯族嗩吶的演奏沒有具體規定“樂手”的數量,但是一般都是雙數成員組成。這種演奏往往有嗩吶領奏,在條件允許的時候,可以伴有鼓、鑼、二胡等其他樂器。
二、嗩吶的結構特點及演奏風格
(一)嗩吶的結構特點。嗩吶,俗稱“喇叭”,就是在木制錐形管上鉆八個孔,在木管底部裝一個前段套有蘆葦制的哨子,木管前段接一個喇叭形狀的銅質擴音器。用嗩吶演奏的音樂,音色非常響亮,演奏效果能震撼人心,能表達鮮明的情感。嗩吶最初是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到中國,到我國古代明正德年間才開始廣泛使用。那時,嗩吶在戲曲中被用作伴奏唱腔和吹過場曲牌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嗩吶的發展從明代開始,日漸發展成熟以后,在文革期間被當成“四舊”進行禁止,如今嗩吶在農村的風俗中又重新得到發展。吹奏嗩吶時,要求嗩吶吹手有熟練的演奏技巧,能熟練掌握人們日常生活的演奏中需要的幾十種曲調。從前,大部分村寨中都有幾個專業的嗩吶藝人,然而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年輕人都走出農村外出工作,導致嗩吶的傳承出現了斷裂,這就需要國家采取一定的措施來保護這些傳統文化。
(二)嗩吶的演奏風格。嗩吶的種類簡單,形狀上有大、中、小之分,另外還有錫笛和銅桿兩種類型。大嗩吶的發音比較豐滿,中嗩吶演奏特點較圓潤,小嗩吶發音很高亢,錫笛和銅桿的聲音清脆。在吹奏嗩吶時,有豐富的技巧,例如常用的有吐音、滑音和顫音等技巧和氣、舌沖音和氣唇同顫音等特殊的演奏形式。但是在農村地區,嗩吶的演奏方法大多很簡單,基本都是由兩人一唱一搭相互配合,這種演奏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節奏和特色。嗩吶的音色主要特點就是明亮,雖然簡單,但是加入各種技巧便能吹奏出風格各異的曲調來,從而達到熱鬧的氣氛。壯族的嗩吶曲牌比較符合我國傳統的樂曲結構原則,他具有上下重疊式和循環體、聯曲體等各種自由體,可分成四個部分:引子,樂句中的重復部分,它的作用是通過這段音樂的嘗試,讓兩支嗩吶達到更高的配合度,高音部分更和諧,并為主題音調的出現做好鋪墊;“身子”,一般曲目都是從這里開始,是曲目的主旋律部分;“踅子”,是整個樂曲的結尾部分或樂曲中間的一小段樂句,起過渡作用引出其他的曲牌;“罷子”,就是樂曲的尾聲部分,可根據實際情況拖長或縮短。
三、嗩吶演奏在壯族民俗中的地位
壯族文化豐富多彩,嗩吶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在壯族人們進行慶?;蛴窦漓牖顒拥臅r候,都必須用嗩吶來表達廣大人們的豐富情感,讓其在不同的場合中,奏出不同風格的曲調。
嗩吶演奏在壯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最長出現的場合就是紅白喜事了。文山壯族人們在慶祝喜事的時候,都會請幾個嗩吶演奏者吹一些歡樂的曲調熱熱鬧鬧的吹上一兩天。這些喜事包括慶賀喬遷之喜、祝壽和婚事等。為慶祝喬遷之喜的時候,一般都是在房子蓋好主人搬新家的那一天,親戚和朋友們就會請幾個吹奏嗩吶的樂手,買些鞭炮或準備紅包去慶祝。這時嗩吶吹奏者常吹的有“滿堂紅”和“祝酒”等樂曲,以此表達對主人家的祝福,希望他們安居樂業,從此立下根基。為老人祝壽或為小孩慶周歲的時候,一般都是嫁出去的女人或朋友帶上幾個嗩吶吹手,買些禮物去祝賀。主人家負責招待好嗩吶吹手,吹手們演奏喜慶的曲調,祝賀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在慶祝喜事中,嫁娶的慶祝方式顯得有些不同,一般都是有男方家庭請幾個嗩吶吹手,在婚禮那天的早晨和壓禮的先生一起到新娘的娘家去“過禮”。壯族的傳統習俗中,婚禮一般都要慶祝兩三天,要走“過禮”、“正酒”和“回門”三步流程。在這兩天之中,嗩吶演奏者必須也要一直演奏不同的曲調,來為喜事營造熱鬧的氛圍,這些調子都是從民間流傳下來專門為婚嫁而譜的,就婚禮而言,當新郎到新娘家過禮時要吹節奏輕快的“過禮調”,接親時男女雙方家里都可以吹奏“接親調”以及辦酒席客人在吃飯的時候吹奏“擺碗調”和“敬酒調”,新娘離開娘家那天要吹奏“送親調”、正式離開的時候要吹“離娘調”,新郎迎娶新娘時路上吹的“過街調”等等。
當然,壯族人在辦理喪事的時候仍舊離不開嗩吶。在死者下葬的頭一天,兒女們和親屬每人都會請兩個以上的嗩吶吹手,買上花圈、紙錢、紙屋等祭奠死者的用品去上墳。這時,嗩吶吹奏者吹出來的調子都是哀婉凄切,無盡悲涼,以此表達親人們的沉重心情和深切悼念。喪事期間的嗩吶調按照喪事操辦流程,祭奠死者時,有悲傷的“上祭調”,低沉的“哭娘調”,死者親屬繞棺木走三圈時的“繞棺調”,親朋好友前來悼念時的“迎客調”等幾種不同的悲切的曲調。在整個過程中,嗩吶的吹奏會強烈表達親人的心情,將他們帶入思念的場景中。
在壯族地區,壯族人民的任何民俗活動都離不開嗩吶的點綴,在他們一年四季的活動中,無論是發生紅白喜事還是慶祝豐收和傳統節日的時候,嗩吶的吹奏都是必不可少的了。嗩吶演奏在不同的場合分別加強了不同活動的氛圍,將感情融入樂曲中,給人們的情感活動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升華。
總結:
總的來說,雖然嗩吶是一種簡單的樂器,但是其演奏的環境比較自由,而且表現能力很強。在壯族人民集居的區域,由于嗩吶在不同的環境就能渲染出不同的活動氛圍,所以當他們舉辦各種紅白喜事的時候總是離不開嗩吶的演奏。壯族嗩吶和民俗文化是相互依存的,嗩吶樂曲正是在這種壯族民間習俗中誕生并加以發展從而流傳下來,而嗩吶演奏又能為壯族民俗活動錦上添花,讓它們更加莊重,因此,壯族嗩吶和壯族民俗的關系密不可分。
參考文獻:
[1]蔣生彬.論壯族嗩吶與壯族民俗的關系[J].大眾文藝,2011,12:208-189.
[2]任富強,蔣生彬.文山壯族嗩吶與民俗的關系[J].民族音樂,2012,03:38-40.
[3]吳德群.壯族山歌與人的社會化[D].南京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