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個擁有幾千年文明史的古國,文化負載詞在我國隨處可見,其英譯也顯得尤為重要?!秾O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軍事著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書。從成分分析法對《孫子兵法》兩個譯本中文化負載詞匯的翻譯進行比較分析將有助于更好地對外傳播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促進不同民族之間文學作品的交流和發展。
【關鍵詞】孫子兵法;成分分析;文化負載詞;詞語翻譯
建立在語義學基礎上的翻譯研究可以說是語言學與翻譯最早“聯姻”的一個分支。從事翻譯,第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是如何把原文的意義準確地傳達到譯文之中去?!靶胚_雅”將“信”放在第一位,正是說明了意義在翻譯中的重要性。語義學翻譯研究運用意義的成分分析法對詞義進行細致入微的分析,分析的單位可以小到區別性特征。成分分析法也可以在詞語翻譯過程中使用,目的是為了在目的語中找出與源語意義相同的對等詞。Newmark認為成份分析法排除文化,強調信息,是一種較準確的翻譯方法。翻譯實質上是一種詞的意義成份轉換。這種轉換在翻譯中包括解構、傳譯和重構三個步驟。解構是對源語信息的意義成份作出分析的過程;傳譯是把源語信息的意義成份轉換到目的語中去;重構則是把源語信息中的這些意義成份以目的語的語言形式將其重新表達出來。
從解構過程來看,翻譯上所進行的成份分析與語義學中的成份分析大有不同。語義學中的成份分析是超語境的,而翻譯上的成份分析是在一定的語境下進行的。在特定的語境中,詞的涵義才較為具體。解構首先應在原語詞匯所出現的語境中對其意義成份進行分析,才能將其正確的轉換成目的語。
如開篇時“兵”的翻譯: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計篇)
孫武在《孫子兵法》開篇之時就指明了寫作的目的。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兵”的意義成分可分為:①兵器;②軍人;軍隊;③軍隊中的最基層成員。④關于軍事或戰爭。Giles將“兵”譯成了“the art of war”。盡管孫武的著作討論的是兵法,但是對“兵”進行意義成分分析可以發現,它沒有一個義項與兵法有關,而且根據上下文分析,在此語境中“兵”指的是戰爭,與兵法并無關系。因此,在原語詞匯所出現的語境中對其意義成份進行分析,能保證翻譯的順利進行。
而袁士檳的譯文把“戰爭”這個意義成份用“war”譯出,這樣就使得英語讀者對“兵”的內在涵義有了一個清楚的了解,也使得譯文與源語達到了最大限度的等值。因此成分分析一定要在一定的語境下進行。倘若在翻譯過程中未把源語所在的語境考慮進去,勢必會把一些不必要的,不準確的甚至是錯誤的成份轉換到目的語中。
與此同時,還應該考慮詞語的內涵意義。源語信息的隱含意義對于目的語的讀者理解原文是至關重要的,在譯成目的語時必須把其隱意明確化。即對其隱意也作出成份分析,然后再把這些成份的隱含意義及其概念意義用目的語的語言形式表達出來。
添加語義成分: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虛實篇)
“五行”是典型的文化負載詞?!稘h語大詞典》對五行的解釋為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拔逍小币辉~最早記錄于《尚書》,“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中國古代認為五行相生相克,均不能獨勝。進行成份分析的目的就在于把源語詞匯的意義成份重新分布到目的語中去,以尋求與源語最大限度的等值?!杜=蚋唠A英漢雙解詞典》將element意義成分定義為a necessary or typical part of something,正符合“五行”為五種元素構成的含義。此處二人均采用直譯外加增詞的方法,因為“五行”對于外國觀眾而言是一個相對陌生的詞匯,如若其深層的意義不表達出來,英語讀者根本就無法理解。因此在翻譯時二人均將五行的含意一一作了解釋,來達到與原語最大的等值。
翻譯中對源語信息的重構過程,是先在特定的語境中找出源語文化詞語最重要的意義成份。然后按照目的語的語法結構及一定的邏輯關系將其排列組合起來。這樣,在不同的語境中,同一文化詞語就可以用幾種不同形式的目的短語來表達。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作戰篇)
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虛實篇)
“司命”起初的意思是掌管人生命的神。孫武是一名軍事家,他的軍事理論并不是在迷信的基礎上建立的,而且對迷信持輕蔑態度,這點從其作品中的“禁祥去疑”,“先知者不可驗于鬼神”等處可以看出。因此此處的司命并不帶有宗教色彩,只是一個比喻,用來揭示一位有智慧的將軍在戰爭中的作用-可以主宰敵人的命運。Giles在兩個句子中均使用了意譯法,用不同形式的短語將“司命”這一文化詞語譯了出來,這樣使得譯文流利,連貫,可被目標語觀眾接受。
這樣的譯法雖然傳達了原文的精神,但司命的相關文化內涵未得到體現。而袁士檳則使用了替代的手法,卻未能給司命找到相關的對等詞。因此有譯者提出用“Moirai”來翻譯“司命”,既能體現出其深層意義,又能將這一文化負載詞的獨特含義準確的傳達出來。若對源語文化和目標與文化未能有深入的了解,便能找到合適的對等詞。因此,恰如Peter Newmark所說,在涉及文化背景詞的翻譯過程中進行語義成分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因為這樣可以補充對應詞中欠缺的部分,并且可以增進不同文化間的理解和交流。
翻譯過程中,常會遇到的問題就是譯入語中往往會有幾個詞與原語中的詞相對應,而到底哪個詞更適合當時的語境,譯者往往難以抉擇。為選詞而進行的意義成分分析,可以從區別語義輕重的角度,區別感情色彩,區別具體與概括,區別語體風格,區別普通用于與專業用語等方面入手(許鈞穆雷,2009)。由此可見,成分分析法對于同義詞的辨別有很大的幫助,并且有助于準確選擇譯詞,但它并不是完美無缺的。翻譯文化負載詞除要進行成分分析外,譯者還應了解文化背景知識,成為兩種語言文化間的橋梁。
參考文獻:
[1]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1]Giles,譯.孫子兵法[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3.
[2]子兵法概論[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7.9.
[3]士檳.孫子兵法[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4]許鈞,穆雷.翻譯學概論[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9.
[5]漢語大詞典[M].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2.
[6]馬連湘,孟嬌.《孫子兵法》軍事用語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8,(5).
[7]孫新征.淺議成分分析法及其在翻譯中的運用[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6,(10).